认识耵聍和它引发的疾病
为什么我们耳朵里总会掉出一些片状的,团状的东西呢?它是哪里来的呢?它有什么用呢?它是不是脏东西呢?它要是掉不出来会不会听不见了啊?我又该怎么办呢?
耳朵里的分泌物老百姓的通俗叫法称它叫耳屎或耳垢。它是外耳道软骨部皮肤含有的耵聍腺所分泌的淡黄色黏稠液体,医学上称之为耵聍,富有毛囊和皮脂腺。耵聍腺是一种特殊的汗腺,位于长有耳毛的外耳道皮肤处。耵聍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黏附外物(如尘埃、小虫子等)及鼓膜的作用。在我国大部分人都是干性耵聍,成片状,这种耵聍可随头位的改变或运动,以及借助平时借咀嚼、张口等运动,耵聍可自行脱落排出。
(一)什么是耵聍栓塞?为什么会出现耵聍栓塞呢?
正常耳道(见上图)
不能及时排出的现象我们称为耵聍栓塞(见上图)
耵聍过多不能及时排出的现象我们称为耵聍栓塞。下面这些人易出现耵聍栓塞:
1.先天耵聍腺分泌过盛(大家俗话说的溏耳朵)。
2.外耳道先天或后天畸形、狭窄、瘢痕肿瘤、异物等妨碍排出的因素以及因各种不良刺激致耵聍分泌过多。
3.老年人的外耳道相对狭长,肌肉较松弛,咀嚼东西时下颌关节运动无力,耵聍腺萎缩,耵聍变干燥更不易脱落。
4.儿童耳道相对狭窄,现在饮食又过于精细,人为造成咀嚼减少咀嚼力量不足。
(二)耵聍栓塞临床表现
耵聍栓塞因程度及部位的不同而症状有异。外耳道未完全阻塞者,多无症状;患者有临床表现前来就诊时,往往可见到耵聍完全阻塞外耳道。
1.听力下降
耵聍完全阻塞外耳道,可使听力减退。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传导性听力下降。若遇水膨胀,可致听力骤降,应与特发性突聋鉴别。
2.耳闷及耳痛
耵聍栓塞后可诱发外耳道皮肤糜烂、肿胀、肉芽形成等,表现为耳部疼痛或闷胀感。
3.其他
若耵聍压迫鼓膜时可引起耳鸣、眩晕及听力减退,若耵聍压迫外耳道后壁皮肤,可因刺激迷走神经耳支引起反射性咳嗽。
一旦有上述症状发生,需及时就医。
(三)耵聍栓塞的检查
耳镜检查外耳道内有棕黑色团块,触之很硬,与外耳道壁无间隙。如伴发感染外耳道皮肤红肿,可有脓液。还可以引起眩晕,这类病人检查可见自发性眼震。
要和一些疾病区别
外耳道胆脂瘤:先有外耳道损伤(比如频繁挖耳),或者长期外耳道湿疹等皮肤炎症使生发层的基底细胞生长旺盛,角化的上皮细胞迅速脱落,排出受阻堆积过多形成胆脂瘤。
(四)耵聍栓塞后怎么办?
1.不要自己或让他人掏耳朵
由于耳道深且呈弯曲状,易损伤耳道,而且耵聍很硬,很难掏出来。如果去采耳,一定要去卫生达标的地方,防止交叉感染。最常见的是霉菌性外耳道炎(外耳道真菌感染)。通俗的说就是耳朵里长了脚气,患者又疼又痒,外耳道皮肤越挠越厚,治疗时间长,易复发。
2.去正规医院去除耵聍
看耳朵的过程中,一般大夫查看耳朵里的耵聍情况后,会采取相应的措施。
外耳道耵聍唯一的治疗方法是取出之。但是外耳道弯曲,皮下组织少,很容易引起疼痛。所以既要取出耵聍,又不损伤外耳道和鼓膜,还要尽量不引起疼痛有时候并非易事。常用的方法是:
(1)耵聍钩取出法:用耵聍钩沿外耳道后壁与耵聍之间插到外耳道深部,不可过深,以防损伤鼓膜,而后轻轻旋转缓慢拉出。适用于耵聍不多松动且在外耳道前部的病人。
(2)耵聍冲洗术在医院要应用的更多。如果耳朵堵满了耵聍,而没有其它症状,医生会开碳酸氢钠滴耳液,以软化耵聍后再进行冲洗耳道(一般两到三天)。
正确使用滴耳液
在滴滴耳液时,要注意必须要经常性的滴,应充分的浸透耵聍,一般要连续的滴三天,每天大约隔四小时滴一次(有条件的可以两小时一次),每次滴4-6滴。滴完后,最好侧躺15-20分钟,让药液慢慢渗入耳内,以免淌出,影响效果。
在滴耳朵时还要注意不要同时滴两个耳朵,因为耵聍一旦被泡透,会膨胀堵塞耳道,影响听力。有时还会出现耳痛、耳鸣、头晕等症状,若是两个耳朵都堵了会影响正常生活,所以不要觉得麻烦,先滴一个耳朵,冲洗干净后再滴另一个。
冲洗时的准备工作及注意事项
耳内耵聍软化后,再按时到医院冲洗即可。切记,有鼓膜穿孔或耳道流脓史的患者禁用此法。鼓膜和外耳道炎症期不宜冲洗,以免感染扩散。冲洗时要把托盘托好了,冲洗时不要乱动,防止损伤外耳道皮肤,疼痛时要及时反馈给操作的医护人员,立即停止操作。冲洗时要使用接近体温的生理盐水,冲洗后因为有人对温度敏感,前庭会受影响,部分人会头晕。这时候不要紧张,休息两三分钟就会好的,这个时候不要站立走动,防止摔伤。如耵聍一次洗不净,必须继续滴药,软化后再冲洗,不可强行冲洗造成损伤。
冲洗完毕要请医生再次看看耳朵,无不适才可以离开医院。如果耳朵内有充血,说明有炎症,需要医生再次诊断对症下药。
不能用冲洗法取出耵聍的患者,可以在用滴耳剂软化后用耵聍吸引器慢慢吸出。
(五)防止耵聍栓塞的自我保健
1.耵聍分泌过多。
因外耳道炎、湿疹、在粉尘较多的环境中工作、挖耳等使局部受到刺激,使耵聍分泌过多。患者出现耳部疾病时要及时就诊,请专科医生治疗,并改正不良习惯,不要自己挖耳或找不正规的地方采耳。
2.耵聍排出受阻。
外耳道狭窄、瘢痕、肿瘤、异物存留等均可阻碍耵聍排出。经常挖耳,可将耵聍推向外耳道深部,下颌关节运动障碍或耵聍被水浸渍等均影响耵聍的正常排出。这类患者至少半年内到医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由专科医生处理。
3.平时多做咀嚼、张口等运动,促进耵聍自行脱落排出。
正常人(特别是儿童)切忌饮食过于精细。长期饮食过于精细牙齿咬合力量不够,牙齿发育不良,消化功能也不会好,细嚼慢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传统。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尹凌雪,作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