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
盧溝橋(2005年)
反映七七事變的模型
抗日战争十五周年纪念邮票:卢沟桥风云
1937年7月6日,日军驻丰台部队要求通过宛平縣城到长辛店地区演习,三十七师驻军不许,相持达十余小时,至晚始退去。7月7日三十七师驻军接到报告说:日军今日出外演习,枪炮都配备了弹药,与往日情况不同。旅长何基灃当据以报告了正在保定的三十七师师长冯治安,并促其速返。冯立即赶回北平,听取了何基灃的情况报告,并与何布置了应战的准备。
事变起因各执一词
编辑
根据蔣介石传记《蔣中正》中收录的《何(應欽)上将军事报告》一文,以及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记录的秦德纯的证词:
“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月七日夜十一时,驻扎在丰台的日本军队在未通知中国北平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在國民革命軍驻地附近进行夜间军事演习,并之后以‘一名士兵失踪’为理由,要求进入宛平城内搜查。当时驻扎在蘆溝橋的是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当时在山东乐陵县老家修祖坟)第三十七师(师长冯治安,7日当天由保定返回北平指挥)第一一零旅(旅长何基沣,在西苑旅部)第二一九团(代理团长吉星文,由庐山军官训练团回防长辛店车站)第三营(营长金振中,营部在宛平县城负责第一线战斗指挥,重伤后由陈光然团长接防指挥)。驻宛平和蘆沟桥的守军,有“步兵四个连,重机枪一连,重迫击炮一连,轻迫击炮一连,合计战斗力1,400余人”。由于时间已是深夜,中国驻军拒绝日军的要求。之后日军包围蘆溝橋,双方都同意天亮后派出代表去现场调查。但是日本的寺平副官依然坚持日军入城搜索的要求,在中方回绝这一要求后,日军开始从东西两门外炮击城内,城内守军未予反击。在日军强化攻击后,中方守军以正当防卫为目的开始反击,双方互有伤亡。随后蘆溝橋北方进入相持状态。”
”
根据日本陆军1937年发表的消息[21]:3-8:
“
“1937年7月7日晚10时40分许,日本陆军中国驻扎步兵第一连队第三大队第八中队在北平西南12公里的蘆溝橋北侧,永定河左岸荒地进行夜间军事演习。演习结束后,在河畔的龙王庙方向突然响了三发枪声。随后清水节郎中队长,野地第一小队长等人看到在河畔和蘆溝橋城墙之间,有人用手电筒发出明暗交替的光亮,随即判断为中方军队士兵在用暗号互相联络。之后又有十几发子弹从龙王庙方向射出,日军未予以反击。清水中队长派遣岩谷曹长和两名传令兵马上向丰台驻军报告。收到报告的第一连队长牟田口廉也[22]在联络北平特务机关后,决定在天亮后与宛平县县长王冷斋一同前往事发现场。
随后清水中队长率队向东面的西五里店转移,与从丰台赶来的第三大队在一文字山会合。凌晨3时25分,龙王庙方向又有3发射击。牟田口连队长认为频频出现的射击目的在于进攻日本军队,于是在4时20分下达战斗命令。
此时之前由森田中佐带领的对中谈判代表到达该地区,森田中佐作为代理连队长命令禁止装填子弹。日军代表随即要求中方将集结在蘆溝橋周围的部队撤走,但该地区的中方部队已开始从龙王庙附近及长辛店高地方向开始对日军阵地进行迫击炮炮击。日军开始还击的时间是1937年7月8日凌晨5点30分。战斗开始后,日军歼灭龙王庙附近的中方部队,进入永定河右岸,包围蘆溝橋。从被击毙的士兵身上搜出的证件表明,该士兵属于二十九军正规军。至此中方战死20名,负伤60名左右。
5时30分,日军第8中队开始向中方军队进攻,双方进入全面冲突,战斗持续2个小时后逐渐沉静。
战斗打响后,又有保安四团二营700人奉师长命令前来增援。
上午9点半,中方提出停战,双方进入僵持状态。”
”
事变爆发
编辑
1937年7月7日,日軍侵盧溝橋,戰事爆發,蔣派兵北上,決心應戰,並令宋哲元駐保定指揮[23]:35。日軍在北平西南15公里交通要道盧溝橋演集夜戰[4]:660。下午,第1聯隊第3大隊第8中隊由大隊長清水節郎率領,到盧溝橋北面回龙王庙至大瓦窯一帶演習[14]:55。19時30分,駐丰台日軍河邊正三旅團第一聯隊第三大隊第八中隊,由隊長清水節郎率領至盧溝橋西北龙王庙附近舉行軍事演習[20]:5463。22時40分,在日軍演習方向響起槍聲[14]:55。宛平守軍突聽到城東北日軍演習位置響起槍聲[20]:5463。23時[4]:660,幾名日軍來到宛平城下,聲稱有一名叫志村菊次郎之士兵「失蹤」[6],要求入宛平縣搜查[4]:660,遭守城之國軍第二十九軍第三十七師第一一〇旅第二一九團拒絕[6]。午夜,日軍在宛平縣盧溝橋一帶演集,藉口失踪士兵一名,欲入城搜查[17]:111。日軍向宛平縣城射擊,進而向盧溝橋一帶發起進攻[9]:369。「盧溝橋事變」爆發[10]:336。繼稱失踪日兵雖然歸隊,仍須明瞭經過情形[4]:660。中國答應共同調查,日軍竟突然進攻[4]:660。中國駐軍吉星文團以時值深夜,恐引起地方不安,婉加拒絕;旋經冀察當局與日本駐屯軍司令交涉,商定雙方各派員5人實地調查[17]:111。「七七事變」於是爆發[4]:660。夜11時藉口搜查失蹤哨兵,突砲轟宛平城;國軍第二十九軍第三十七師馮治安部吉星文團奮起抵抗,雙方互有傷亡,成為抗日戰爭之導火線[10]:336。
7月8日凌晨2時,日駐屯軍第3營主力佔領宛平城外唯一制高點沙崗(日稱一文字山)[14]:55。晨5時,日方仍堅持入城搜查,中方未允,日軍竟突向縣城攻擊,中國軍隊以守土有責,奮起抵抗,日軍不支敗退,由是戰端乃啟[17]:111。中日雙方談判,日方要求中國軍隊於8月11日先自盧溝橋撤退,中國方面堅決予以拒絕,談判無結果[9]:370。5時30分左右,日軍聯隊長牟田口廉也率步、砲兵400多人,向宛平城外第二十九軍陣地進攻[14]:55。第二十九軍司令部(代理军长冯治安)立即命令前線官兵:「確保盧溝橋和宛平城」,「盧溝橋即爾等之墳墓,應與橋共存亡,不得後退」[6]。上午11時戰鬥再起[9]:370。一木清直帶領第3營主力向回龍廟、鐵路橋陣地進攻,在回龍廟與中國守軍激戰[14]:55。第二十九軍第二一九團第三營守衛盧溝橋和宛平城,在營長金振中指揮下奮起抵抗,雙方互有傷亡[6]。中國守軍英勇抗擊,兩個排官兵幾乎全部壯烈犧牲;接著,日軍繼續向中國守軍進攻,猛烈炮火炸毀宛平縣公署及大批民房[14]:55。13時,牟田口廉從北平到達宛平城外沙崗前線;16時許,日華北駐屯軍旅長河边正三到達丰台,命令日軍將兵力集結於盧溝橋車站附近,準備明天天亮時進攻[14]:55。16時許,日華北駐屯軍旅長河边正三到達丰台,命令日軍將兵力集結於盧溝橋車站附近,準備明天天亮時進攻[14]:55。河邊旅團第一聯隊長牟田口廉也函約王冷齋與守軍吉星文團長、金振中營長出城會商,王冷齋等以未便擅離職守却之;18時5分,日軍炮擊宛平專署,金振中負傷,國軍步兵兩連手持大刀、手槍突襲蘆溝橋附近日軍陣地,斬獲甚眾[20]:5465。日軍利用緩兵之計,弔誘中國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宋哲元,表示係地方事件,願作和平之解決;而暗中緊急動員,分三路向平津採取包圍形勢[17]:111。當晚馮治安下反攻令,並發表聲明稱,「和平固所願,但日方如一再進攻,為自衛計,唯有與之周旋」,日方獲悉後,即多方派人疏通,又允無條件撤兵,秦、馮二人乃收回反攻令;北平市區及四郊臨時戒嚴司令部成立,馮治安任司令,宣布每晚8時起城門全閉,11時後全市斷絕交通,禁止行人通行,並封鎖至通州交通[20]:5465。
日軍為爭取時間調整部署,與中國方面談判,雙方達成臨時停戰協議[14]:55。國軍與日軍在盧溝橋附近相持,第二十九軍副軍長兼北平市長秦德純等與日軍代表談判,拒絕日軍要求國軍盧溝橋方面撤退至永定河西岸;戰事復起,日軍向龍王廟附近等處進攻,占據龍王廟、鐵路橋及丰台等地,晚上進攻宛平城,國軍奮起反擊[20]:5466。雙方協議,軍隊各返原防[4]:660。至7月10日,日軍未撤,馮治安等又下反攻令,日方派人疏通,致反攻未成事實[20]:5465。
据时任美国驻华大使馆武官的助手戴维·巴雷特上校在东京审判期间作证证词,他当时判断冲突的规模非常小,并表示,“我相信事件本来很容易就可以解决,假如日本人真的那样希望的话”[24]:162。
停战谈判
编辑
此後,中日兩國談判,兩軍對峙[6]。7月9日,冀察政務委員會與日軍議定停戰辦法:一、雙方立即停止軍事行動;二、雙方部隊撤回原防;三、蘆溝橋由河北保安隊石友三部駐守[9]:370。7月9日凌晨2時,日本駐華大使館北平陸軍助理副官今井武夫與秦德純達成口頭停戰協議,各自立即停止射擊,雙方軍隊撤回原防[20]:5469。在兩國談判期間,日本持續向北平、天津增兵[6]。晨6時許,日軍又向宛平城炮擊[14]:55。日軍又攻[4]:660。是日晨,蔣介石電令第二十六路總指揮孫連仲派2個師向保定或石家莊集中;令龐炳勳第四十軍及高桂滋所部也向石家莊地區集中,並命宋哲元由樂陵速回保定指揮[14]:56。但日軍並未撤兵,並於傍晚炮轟宛平城[20]:5469。
7月10日凌晨2時30分,蘆溝橋日軍復行進攻,包圍宛平縣城,拆毁平漢鐵路丰台至北平路軌[20]:5470。蘆溝橋附近日軍包圍宛平縣城;外交部向駐華日使館提出書面抗議,要求立即制止制止軍事行動[10]:336。外交部就日軍發動蘆溝橋事變,向日本駐華大使館提出書面抗議,要求:一、日本方面須正式謝罪與處罰負責人員;二、對於死傷之軍民及轟毁之建築物,須賠損失;三、為防止再發生不祥事件,日本方面須提出今後保障;並聲明保留一切合法要求;日本大使館參贊日高表示,日方不願以中國外交部為對手,而願就地商談[20]:5470。日軍陸軍部決定從關東軍中抽調2個混成旅,駐朝鮮軍中抽調1個師,從日本本土調航空兵團及3個步兵師趕赴華北[14]:56。下午5時,日軍又進攻宛平駐軍,戰事復起;北平市政府深夜召開重要會議,將日軍違約挑釁經過情形,電中央及各省、市[20]:5471。蘆溝橋一帶中國軍隊遵約撤軍,但日軍卻大批調兵共向中國軍隊進攻[9]:370。日軍繼續進攻蘆溝橋一帶中國守軍,擴大事態[14]:299。
7月11日,宋哲元由山东抵达天津。7月11日,國民政府電北平市長秦德純,對蘆溝橋事變指示三點:一、不准接受任何條件;二、不許後退一步;三、必要時準備犧牲[20]:5474。中國允撤退蘆溝橋及其附近駐軍,懲罰負責官員,而日方表示遺憾[4]:660。秦德純與松井達成停戰協定:一、第二十九軍代表聲明向日軍表示道歉,並對責任者給以處分,負責防止令後不再惹起類似事件;二、中國在蘆溝橋周圍及龍王廟駐軍,改由保安隊維持治安;三、各抗日團體今後要採取措施並徹底取締[20]:5474。日本召開首、外、陸、海、藏五相和內閣緊急會議,通過陸軍佔領華北、平津地區之計劃,決定「軍部必須把預先在關東軍和朝鮮軍方面準備着皂隊趕快增援在中國的駐軍。同時,在國內也必須動員所需的部隊,迅速派到華北」[25]:365-366。日軍於凌晨向蘆溝橋一帶猛烈攻擊,國軍抵抗,上午11時日軍又炮轟蘆溝橋一帶,雙方沖鋒,當晚日軍向蘆溝橋、南苑等處向國軍猛攻[20]:5474。日本內閣決定增兵:調關東軍及駐朝鮮日軍各一部進攻北平,調日本國內陸海軍一部進攻天津[3]:472。18時,日本政府發表增兵華北聲明,並改稱蘆溝橋事變為「北支事變」,聲稱「內閣會議下了重大決心,決定採取必要的措施,立即增兵華北」[20]:5474。日本政府命朝鮮、滿洲駐軍開往華北[4]:660。日本五相會議決定:火速告知關東軍及朝鮮駐屯軍司令部,迅速調遣已準備好之兵力(5個師團,目前用了3個師團和18個飛行中隊)迅速進入華北戰區以加強中國駐屯軍之力量;同時,日本昭和政發表《關於向中國增兵的政府聲明》及臨參命第56號、第57號,並速調關東軍(獨立混成第11旅團、獨立混成第1旅團)、朝鮮軍(第20師團)各一部以加強中國駐屯軍戰鬥力[9]:370。同日,日本陸相任香月清司中將為華北駐屯軍司令官,接替田代皖一郎病危,並限當日到達駐地天津,行前分別晉見陸相、參謀總長等接受指示[20]:5475。
日軍不履行撤兵協議,復在原陣地布置工,繼續向北平增兵,凌晨日軍進犯財廟被擊退,晚上在宛平一帶大範圍進攻與國軍激戰,日機飛長辛店、保定偵察,天津日軍佔領東滄[20]:5480。日軍四處向中國挑釁[17]:111。7月12日,日本新任中國駐屯軍司令官香月清司到達天津[14]:56。香月清司午前下令華北駐屯軍要「作好適應全面對華作戰的準備」,增加丰台、通縣兵力;關東軍部隊主力集結於密雲,航空隊集結於天津;香月清司並召開軍事會議決定動用第一批增加之兵力,「一舉殲滅中國第二十九軍」,要求在7月20日以前完成部署[20]:5480。日本參謀本部擬就作戰計劃,決擊潰北平、天津附近宋哲元軍[4]:660。丰台、通縣等地日軍向中國軍隊挑釁,並在天津集結飛機200餘架助戰[9]:370。中國外交部於抗議之外,於是日聲明,任何解決辦法,未經中央核准者,概屬無效[4]:662;外交部發表聲明,日軍在蘆溝橋之行動屬非法,中國願以外交方式和平解決[10]:336。
7月13日,關東軍獨立混成第一旅團從公主嶺出發。蔣介石電令宋哲元,謂“中央已決心運用全力抗戰,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以保持我國家之人格”。同時採取緊急措施,編組第一線戰鬥部隊100個師,預備部隊80個師,後備兵員100萬人。蔣介石下令總動員,集結中國軍隊於保定、滄縣一帶[17]:111。日軍400餘名乘汽車65輛,配有坦克4輛及迫擊炮5門,進犯北平永定門,意欲入城,中國軍隊奮力抵抗,擊退日軍[20]:5483。
7月14日,新任華北司令香月清司要求撤退北平駐軍、冀察中央機構及藍衣社、CC團,罷黜排日要人,徹底鎮壓共產黨活動,取締排日言論機關、學生運動及學校與軍中排日教育[4]:660。中日雙方開始和平談判,中方代表陳覺生、鄧哲熙,日方代表華北駐屯軍參謀長橋本、參謀和知、專田等,就日方七項要求談判[20]:5486。蔣介石設行營於石家莊[4]:662。日本騎兵200餘人向北平南苑第二十九軍軍部進攻,為國軍擊退[20]:5487。
7月15日,日軍在平、津地區已逾2萬,有飛機百架[20]:5491。
7月16日,日軍至平津一帶兵力已達10萬以上[17]:111。日軍在丰台強築機場[20]:5496。日本中國駐屯軍對平津完成包圍[14]:56。日本五相會議過陸相杉山元提議,對華北事件談判以7月19日為履行最後期限,不容許遷延;若談判不能圓滿達到目的,即大舉進攻中國[20]:5496。日軍增援部隊先後到達北平附近[14]:299。英國駐華大使試圖斡旋,提議中日停止調兵,為日本所拒[4]:662。中國方面,擬定預備作戰命令,任馮治安為總指揮官,決定第一三二師一部守北平城,其餘所部協同第三十七師進攻丰台、通縣之敵[14]:57[26]。
7月17日,獨立混成第一旅團到達指定地區。拂曉,日軍三次向北平大教場國軍挑釁,國軍予以還擊[20]:5499。朝鮮軍第20師由朝鮮龍山出發,主力於7月20日抵天津集結,其一部集結於唐山、山海關[14]:57。日軍佔據天津西站、北寧路沿路各站[20]:5500。日本內閣決定在預算中增加臨時軍費,積極備戰[9]:370。
7月18日,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宋哲元以弔祭7月16日病逝之前任中国駐屯軍司令官為名,偕张自忠拜訪新任華北駐屯軍總司令香月清司,對中、日軍隊在蘆溝橋衝突表示遺憾[27]:375。宋哲元與日本華北駐屯軍司令香月清司談判[14]:57。蔣致宋哲元、秦德純巧電:「倭寇不重信義,一切條約皆不足為憑。上海『一·二八』之戰,本於開戰之前已簽和解條約,乃於簽字後八小時仍向我滬軍進攻。此為實際之經驗,特供參考,勿受其欺。」香月清司指揮部設到丰台;此時,入關日軍已超過10萬[14]:56。宛平城外日軍炮轟城內,並在北平至蘆溝橋大道南北兩側構築工事,天津日軍源源開往丰台,日機6架在天津高空偵察,駐朝鮮日軍第二十師團全部向中國開拔,師團長川岸率先頭部隊到達天津[20]:5501。日軍步兵第2團及騎兵隊、炮兵團、工兵隊在通縣集結[14]:57。中國第二次向日本提議停戰,和平談判毫無進展,而日本之騷擾行為,則繼續不絕[28]:61。
7月19日,第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接受日軍中國駐屯軍所提出:一、冀察政務委員會向日軍道歉;二、第二十九軍從平津、蘆溝橋、永定門以東撤退;三、鎮壓抗日救亡運動,實行中日共同防共等「停戰」條件[9]:371。宋哲元接受香月清司所有要求[4]:660。宋哲元被迫接受日軍和談條件,以要求恢復至蘆溝橋事變之前狀態為代價[29]:164,而準備將北平守軍撤往保定以保全實力[30]。日軍獨立步兵第11旅團主力抵到達高麗營,其一部經山海關到天津[14]:57。華北日軍已形成對平、津包圍,22時,日本華北駐屯軍司令官發表聲明稱,「從二十日午夜以後,駐屯軍將採取自由行動。」[20]:5504-5505。23時,第二十九軍張自忠、張允榮簽訂就地停戰協議;當夜日軍又炮轟宛平城[14]:57。
7月20日,日本中國駐屯軍各部隊先後到達集結地[14]:57。獲得增援的日軍再次發動進攻[31]。宋哲元以19日秘密協定下令國軍第三十七師向西苑集結。第二十九軍令第一三二師在永定河以南集結,另該師獨立第二十七旅進入北平擔任城防。日軍向北平進攻部署就緒[14]:299。宋哲元下令撤除北平市內防禦設施,請北來中央軍停止前進[4]:660。上午,日軍突然開炮轟擊宛平縣城及長辛店,千餘人配合坦克40輛及汽車隊增援蘆溝橋,下午第二次開炮猛轟宛平城,數度向蘆溝橋衝鋒;國軍沉著應戰,吉星文負傷[20]:5507-5508。日軍便轟炸廊坊,平津危急[14]:56。香月清司下令日軍完成對蘆溝橋地帶攻擊準備[20]:5508。
7月21日,日軍控制北寧鐵路,截斷第二十九軍聯絡,繼續向平、津大舉增兵,已有42列運兵車到天津,並不斷由天津向丰台、楊村等地增兵[20]:5510。
7月22日,日軍向華北秘密運送機械化部隊,並運送大量部隊秘密向華北集中[20]:5512。
7月23日,中國獲得確切報稱,日軍8個師團約16萬人,已抵達平、津地區,或正在乘船駛華途中;日本拒絕遵約從前線撤軍,繼續由國內向中國華北增派空軍,大量運送軍事物資[20]:5512-5514。
日本政府通過《動員計劃》,要求中國撤退進入河北部隊;宋哲元以日軍大舉向關內輸送,同時知道蔣介石之抗戰決策,補給已經到達,亦決定發動攻勢[4]:662。
平津陷落
编辑
参见:平津作战
7月24日,北平市政府恢復夜間各娛樂場所之營業,市內各處所有沙袋等防禦物連夜撤除;日軍用飛機50架、重轟炸機一中隊出發來華[20]:5516。
7月25日,日軍仍拒不撤兵,上午日軍鐵甲車一列開到丰台,下午通縣日軍步炮兵500餘人舉行演習威脅駐通縣國軍[20]:5517。日軍向廊坊駐軍挑釁[14]:299。日本第一支運輸船隊在塘沽卸下軍用品達10萬噸[20]:5518。是夜,日軍第20師團77聯隊11中隊,對廊坊中國第三十八師第一一三旅第二二六團進攻[14]:57。中、日兩軍在廊房車站因電信線路修理問題而爆發「廊坊事件」[10]:336:19時,日軍200餘人由天津開到廊房車站,借口修理電線,佔據車站,切斷平、津交通;國軍還擊,雙方衝突[20]:5517。
7月26日,日軍中午佔領廊坊,下午即由丰台派兵一中隊分乘軍車數十輛,冒充北平城日使館衛隊野外演習歸來,企圖進入北平城內[20]:5521。日軍佔奪平、津間之廊坊,但進攻北平之日軍則被擊退[4]:662。守軍退至通州,下午,日軍向第二十九軍發出最後通牒,要求第二十九軍撤出[14]:299。香月清司向宋哲元發提出最後通牒[10]:336,要求第二十九軍退往永定河以西[4]:662。日軍行抵廣安門時,為中國軍隊獨立第二十五旅第六七九團劉汝珍所阻,日軍堅欲入城並作攻城狀[20]:5521。19時,日軍第一大隊乘車向北平城內開進,在廣安門與中國守軍衝突[14]:299。宋哲元聞報後,即令劉團備戰,劉團即啟開城門誘日軍入城,及其進至一半,劉團開始射擊,日軍混亂損失甚重,即所謂「廣安門事件」[20]:5521。日本華北駐屯軍於22時20分下達於7月27日正午開始攻擊之命令,並規定各進攻部隊之方向[20]:5521。
7月27日,日軍陷廊坊、寶珠寺等地[3]:472。日軍分別對通縣、團河、小湯山等地進攻[14]:57。日軍圍攻通縣駐軍傅恩營,傅部衝出重圍,撤出南苑[20]:5524。冀東保安隊第一、第二總隊在張餘慶、張硯田率領下反正,全殲駐通州縣城日軍1個連及特務機關人員,活捉殷汝耕[14]:300;日人死者約180人[10]:336。在通州總共400名日本軍政人員全部被消滅[32]:43。日本政府聲明在中國華北採取「自衛」行動;還向國民政府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中國軍隊在7月28日以前撤離北平及其附近地區[9]:371。7月27日下午,日軍步、騎約400人,附坦克數輛,猛攻團河[20]:5524。北平四郊激戰[14]:299。另有日軍400餘名,在空軍配合下,進攻小之商鎮[20]:5524。守軍分別退至南苑及北苑;發現和平無望的宋哲元,拒絕日軍一切要求,急令第二十九軍各部集結平津一帶,派人星夜赴保定,催促孫連仲北上支援[14]:300。宋哲元当天晚间,又派戈定远星夜驰赴保定,催促孙连仲、万福麟等北上作战。日機多架次屢在北平上空偵察,並在城外投彈數十枚[20]:5524。日軍進迫北平四郊[4]:662。宋哲元下令第二十九軍備戰[10]:336。宋哲元向全國發出守土通電[14]:300。日軍參謀總長下達武力佔領平津的命令。同日,日本在30,000名冀東反共保安隊幫助下解除通州800名第二十九軍獨立第三十九旅武裝[32]:34-44。
7月28日至7月30日,發生平津作战。
7月28日晨,宋哲元下令全線總攻,中國軍隊一度收復丰台、廊坊[20]:5525。上午8時,日軍發動總攻擊,中國軍隊處處被動,犧牲慘重[17]:111。8時,日軍第20師團及華北駐屯軍步兵旅團,向駐守南苑之第二十九軍第一三二師發動進攻,中國軍隊與日軍激戰[20]:5526。拂曉,香月清司率日軍鈴木混成旅團、河邊正三旅團和機械化旅團,自北、西、南3個方向對北平城發起總攻擊[6]。第二十九軍駐地南苑[6],日軍猛攻[4]:662。在飛機、砲兵支援下,日軍第20師團主攻北平地區第二十九軍[14]:57。日軍猛攻南苑,守軍副軍長佟麟閣、師長趙登禹殉職[3]:472。第二十九军副军长兼教导团团长佟麟阁、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向城内撤退时被敌人截击,相继阵亡[33]。第二十九軍副軍長佟麟閣在激戰中殉職,為中國抗日戰爭中第一位殉職之高級將領,時年45歲[6]。日軍攻佔南苑[17]:111。傷亡2,000餘人[10]:336。北苑、黃寺為日軍佔領,清河鎮、沙河鎮亦分別被日獨立混成第十一旅團和獨立混成第一旅團攻占[20]:5526。第二十九軍第三十七師一部向丰台日軍進攻;15時,參加南苑戰鬥之日軍返回丰台支援,打退第三十七師所部進攻[14]:57。當晚,宋哲元等移到保定,第三十七師奉令由宛平、八寶山、門頭溝一線撤離北平[14]:57。7月28日,日軍攻陷北平,蔣發布抗戰全軍將士書,勉以犧牲到底,驅逐日軍,復興民族[23]:35。北苑黃寺亦被占領[10]:336。而第二十九軍全軍部隊在北平、天津一線與日軍全面交火[34]。在通州總共400名日本軍政人員全部被冀東反共軍官訓練團消滅[32]:43。
7月29日上午8時,獨立混成第11旅團一部進攻北苑與黃寺,遭到中國守軍獨立第三十九旅、冀北保安隊頑強抗抗[14]:57。日軍轟炸南開大學[32]:41。18時,黃寺失守[14]:57。日本參謀本部制訂《中央統帥部對華作戰計劃》,決定「以中國駐屯軍四個師為基幹,擊潰平津地方的中國軍隊」;「根據情況,以一部分兵力,在青島及上海附近作戰」;同日,北平失陷[9]:371。北苑守軍獨立第三十九旅轉移,北平陷落[14]:58。獨立第三十九旅退至古城,戰後回到北苑。北京城內獨立二十七旅改編為保安隊維持治安;日軍進攻天津[14]:300。宋哲元離開北平[4]:662。同日,天津大約有3,000日軍[32]:36;李文田召集600名中國警察同日軍作戰[32]:38。19時,軍事會議部署,天津保安隊一中隊攻打東站[14]:58。在日軍空中轟炸、地面强力抵抗下,中國軍隊進攻失利,退至静海、馬廠一帶,天津失守[14]:58。第二十九軍開始撤退[6]。冀東保安隊第一、第二總隊在張餘慶、張硯田率領下反正,全殲駐通州縣城日軍1個連及特務機關人員,活捉殷汝耕[14]:300;日人死者約180人[10]:336。
至7月30日,平津陷落日軍手中[3]:472。駐通縣偽冀混成第1旅團進佔長辛店西面高地,日軍侵佔大沽[14]:300。中國軍隊退靜河馬廠[10]:336。天津經激戰後陷落[4]:662。江朝宗之北平治安會成立[10]:336。7月7日後日機轟炸平漢鐵路列車,鐵路旁都是炸死的難民。
7月31日,獨立三十九旅被解除武裝;獨立第二十七旅改編為保安隊,突圍到察哈爾回歸第一四三師序列[14]:300。華北兩大名城均入日本之手[4]:662。戴维·巴雷特在东京审判作证时说:“中国军队遭到突然袭击,来不及部署。”[24]:162
8月1日,高凌霨之天津治安維持會成立;中國婦女慰勞自衛抗戰將士總會在南京成立,發動海內外婦女同胞共同抗日[10]:337。8月上旬,日軍進佔南口、張家口、保定、石家莊、邯鄲鐵路沿線地區[9]:371。8月,上海爆发淞沪会战[35]。8月19日,冀察政務委員會自行解散,8月22日日本正式宣布[20]:5564。
1937年底,前行政院駐北平政務整理委員會委員長王克敏等人在日軍扶持下,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北平」改回清朝舊名「北京」[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