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能是什么?
文|露筠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高效能”三个字经常有人读成“高效”,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且“效能”是这本书的关键概念,七个习惯就是效能思维的体现,所以,今天聊聊我对效能的理解。
01 效能的精髓是产出/产能平衡原则
我们先来看看效能的相关词语:
效率:做事的方式策略
效果:做事的结果
效益:效果和利益的现实性
那么效能是什么呢?
效能是“系统在规定条件下达到规定使用目标的能力”,指效果和利益的现实性与潜在性,重要的评估是“产出/产能平衡原则(P/PC Balance),P代表希望获得的产出,PC代表产能”。杀鸡取卵的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来理解这个原则。
传说一个老太婆拥有一只美丽神奇的母鸡,每天下一只金蛋,老太婆越来越富有,同时她期待更多的金蛋,一天,贪心的她把母鸡杀了,本以为可以一次把母鸡肚子里的金蛋都拿出来,结果却发现里面一个也没有,后悔已来不及了。
这里的产出就是鸡蛋,产能是母鸡。两者需要维护平衡才能创造最大资产和利益,这个原则也指短期利益与长期目标之间的平衡。所以鸡和蛋都重要,形成良性循环才达到高效能,不论重蛋轻鸡还是重鸡轻蛋,不管杀鸡取卵和鸡飞蛋打都违背了这个效能原则。
02 效能的方法是认知和行为体系化的构建
七个习惯成熟模式图中,从依赖到独立(习惯123)再到互赖(习惯456)不断更新(习惯7),形成了一个闭环。所以说七个习惯即可以说是一种行为框架,也可以说是一种体系,是达成效能的方法。
首先,七个习惯相对独立成为一个体系,柯维博士与不同习惯相关的书有《要事第一》、《第三选择》、《第八个习惯》等。同时,七个习惯一环环紧密相连,形成一个点、线、面、体互相连接的体系。在每一个习惯养成的过程中,都离不开这七个习惯的相互影响。
比方说,习惯1积极主动,是所有习惯的基础,这个习惯形成中,与个人心理、经历、视野等都有关系,同时与其他习惯中的要点如时间管理、有效沟通、合作共赢等都有关系。
另外,七个习惯是一个有效的知识管理体系。每一个人都在不断积累自己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经历,当我们把这些碎片式的知识和经验用一个框架整理归纳起来,就便于我们利用知识,融通组合,提高效能。
比方说,随着我对习惯5——知己解彼的理解,曾经读过的书和学过的一些理论就会串联到习惯5,丰富习惯5的内涵,增加对这个习惯理解的宽度和深度,如《非暴力沟通》,《说的艺术》、《提问的威力》、萨提亚冰山理论,等等。
在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的连续成功是高效能的关键维度,所以习惯7——不断更新是维持效能的动力。七个习惯是“一种连续性极强的思维框架”。
03 效能的根基是坚实的内在品格
柯维博士在撰写《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时,研究了1776年来200年关于成功话题的文献,发现前150年强调内在“品德”为成功之本,而后来的论著转而强调外在的“个性表现”。比方说,获得好感靠的不是其内在真诚的品格而是玩弄外在的手段技巧。他认为这种成功学是速成的,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是低效能的、暂时的,不会永恒的。
柯维认为七个习惯是他发现的,而不是创造出来的,因为几百年的历史变化中,总有些东西是永恒的,“以品德成功为基础,以原则为中心” 的七个习惯就是不断变化世界中的永恒。正如《道德经》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道至简 。虽然外在的个性表现是成功的一个因素,但是真正的成功是由内而外的,是内在品格的长期沉淀起着最终的决定性作用。
人类行为和人际关系都基于一个种子法则,成长和改变包含着不变的必要过程——从播种到收获。
柯维博士说“我们首先应该把精力放在品格的培养上。这一部分通常不为人所见。但正如一棵大树所赖以生存的根部。当我们扎根大地的时候,其实已经隐约看到果实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七个习惯的培养,就像一棵成长中的树,从个人内在品格的修炼到公众领域的成功,坚实的内在品格是效能的根基。
尼采说“人跟树一样的,越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只有这样,才能牢固自己的根基,来抵挡成长中的风吹雨打。
效能是七个习惯的思维模式,而七个习惯是提高效能的习惯,是由内而外持续成长的过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