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杯吉祥物

古今相会:乞巧文化入人心

2025-05-25 00:16:50世界杯吉祥物 1500

通讯员 凌芷玥

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又称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之一。‌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乞巧节的美好寓意,‌各地纷纷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共同庆祝这一佳节。‌而粤人旧时过乞巧节十分隆重,宋人刘克庄曾有诗咏道:“瓜果跽拳祝, 喉罗朴卖声。粤人重巧夕,灯光到天明。”

一,回溯时空:七夕的历史来源与发展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和时间的崇拜。《汉书·律历志》记载“织女之纪,指牵牛之初,以纪日月,故曰星纪”。由此可见七夕最早起源于民众的星辰崇拜,标志着节令的承接转换和农耕的时序变更。早在《诗经》时代,人们就对牛郎织女的天象有所认识,在东汉时就出现了人格化的描写:“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中国人讲究吉祥如意,视“七”为圆满。“七”还与“妻”谐音,因此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相应的民俗活动富含女性气质。而牛郎织女的传说最早同样起源于远古人民的星象崇拜,对星辰的命名根源于民众的生产实践活动。“牵牛”“织女”二词便是对农耕文明时代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现象的反映。

七夕贡案中对牛郎织女故事的展示

二,贡案习俗:岭南独特的乞巧文化

“贡案”是七夕节乞巧文化传至岭南而形成的独特表现形式。自五代以来民间就有七夕节“做贡案赛巧”的传统习俗,这一传统民间习俗工艺2007年先后入选东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作为省申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之一。

“七夕贡案”一般分五个部分:一是茶酒斋饭,二是龙狮贺节,三是五谷丰登,四是鹊桥相会,五是拜祭香烛。贡案的展示作品大多为人们纯手工制作的作品,如斋塔、芝麻香、鹊桥景观、七娘盘、七夕公仔等。

七夕贡案的仪式繁缛、隆重,包括摆巧、拜仙、乞巧、洗七姐水等多项活动,以摆巧(一般分为家庭摆巧和七姊妹联合摆巧两种形式)为其主要内容,形成独具特色展示七夕贡案的传统活动:东莞有“论七夕为六夕”的习俗,即在农历七月初六交子时辰于贡案前举行拜祭七姐仪式,虽也源自古代中原,却区别于许多地区;并且以制作“七夕贡案”为习俗活动的主要载体,其主要特征是民间女子以乡土材料、农作物等为原材料手工制作各类巧物,在八仙台上铺上一张大红布,挂上神围裙,摆上各种手工饰物和人物公仔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贡案制作越来越具有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做工精巧、造型生动、色彩鲜明等特点,如均创作七种花、七种果、七双绣花鞋、七张台椅、七套衣服贡给七姐,并由七个女子组成一队祭拜,有着强烈且具有特色的象征意义;而贡案上专设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手工制作模型,作为祭拜对象,突出了习俗中对爱情的强烈向往和心理追求,具有较高的典型性,在民俗学、社会学、文化学上均有自己的独特价值。

展开全文

七夕贡案中鹊桥的展示

三,非遗传承:望牛墩镇贡案制作

七夕贡案是东莞市望牛墩镇、道滘镇传统七夕拜月习俗,当地人称“拜七姐”。其中,望牛墩镇还是中国七夕乞巧文化之乡。清末探花陈伯陶主编《东莞县志》中记载:“七月七曝衣、书。其夜,女儿夜穿针、结彩,为乞巧会”。七夕贡案在东莞水乡地区的悠久历史,是民间妇女斗巧过节的民间活动,同时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每年的这个时候,望联村的陈杰芳老师和团队的小伙伴们,就开始异常繁忙。

陈老师,是望牛墩乞巧节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自幼时跟师傅,从艺已经60多年。她和团队一进入初夏就要筹备贡案。从分工协作到主题创意到手工完成,通常一台长七米宽两米的七夕贡案,要筹备三个月的时间。

贡案以牛郎织女的浪漫故事为主线,用谷粒、米粒、彩纸、蚬壳、鸡蛋壳等农作物品和废旧材料手工制作而成,巧手的乞巧艺人们以开心果壳制腊梅,白米砌菊花,洋蒜衣作莲花,鸡蛋壳制灯,冬瓜瓜仁镶龙柱,染色灯心作凤烛,蚬壳粉制芙蓉吐蝶花,红瓜子作樱桃花,矿泉水瓶制酒杯、手绣小花鞋等等,制作工具是最简单的剪刀、刨子、刮刀、尺、鹰嘴刀、凿子、刷、槌、钉、砂纸。全部手工制作,很讲究工艺和耗时,一针一线全然手工制成,绝对的慢工出细活,一周才能制作出一柱芝麻梅花香,一台贡案从画图设计,到材料选择与制作,直到完工,十多位乞巧艺人合作,数月至半年才可以完成一台完整靓丽的“七夕贡案”。其中融汇了雕刻、刺绣、绘画、手工制作等传统手法,呈现出五谷丰登、男耕女织、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等独具匠心的场景。

时代在进步,不停地创新和变化,也是望牛墩七夕贡案的最大特色。

望牛墩镇七夕贡案《仙凡缘》大貌

四,“睇七姐”:望牛墩镇独有的七夕浪漫

在旧时,贡案大都是姑娘们制作。到农历七月初六夜,望牛墩的姑娘们会在贡案前焚香点烛,遥对星空跪拜,举行“拜祭七姐”仪式,为婚姻美满,也为个人幸福。从七月初六开始一连三晚,八方宾客便走家串户前往姑娘们家里参观姑娘们的手艺,又叫“睇七姐”。

哪家“睇七姐”的人越多,哪家的姑娘就越体面,香雾缭绕中,男士们认真窥视各位姑娘的一举一动,有中意的便在日后托媒人去说亲。时过境迁,现在的望牛墩,除了巧女,亦有手艺厉害的巧男们。巧男们善用声光电,用现在的话来说,个个都是技术流。如今的望牛墩人,摆贡案多在村中祠堂进行,以村为单位,人们常常是看完这村,再赏那村。乞巧节已成为整个镇的一场艺术嘉年华。

有时候,在望牛墩镇的中心广场会举行盛大的乞巧节活动。七夕贡案们齐聚一堂,美不胜收。赏贡案、谈巧艺、散散步,吹吹晚风,这就是独属于望牛墩人的浪漫。

乞巧节不仅是一个浪漫的节日,‌更是一个传承文化、‌弘扬美德的重要时刻。他有着多重的文化内涵,对于爱情的表征仅仅是七夕的一重文化内涵。乞巧作为七夕最主要的民俗活动,是七夕节的深层文化内涵,体现了七夕节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生存的文化土壤。‌让我们携手共进,‌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共筑美好愿景。‌

广东医科大学心灵志愿服务队参观水乡记忆馆合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