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行政區劃
司隸
编辑
東漢末年,曹操廢司隸,司隸部分劃屬豫州、冀州及雍州。[參 2]黃初元年(220年)曹魏建國,定都於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以豫州所領的河南尹,冀州的河東、河內、魏郡3郡,雍州的弘農郡共5郡合置一州,[參 3]仍名司隸。[參 4]黃初二年(221年)析魏郡置陽平、廣平2郡;約同時置朝歌郡,不久廢郡。正始年間析河南尹置滎陽郡(242年置,250年左右廢)、平陽郡(247年置)。咸熙元年(264年)升野王典農校尉及原武典農校尉為野王郡及原武郡,計魏末有10郡,101縣。
郡級行政區
编辑
河南尹
東漢舊郡。郡治洛陽縣(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領雒陽、河南、梁縣、滎陽、卷縣、原武、陽武、中牟、開封、苑陵、平陰、穀城、緱氏、鞏縣、成皋、京縣、密縣、新城、偃師、新鄭、平縣、陸渾22縣。黃初年間,雒陽縣改名洛陽縣,[參 5]平陰縣改名河陰縣。正始三年(242年),以滎陽都尉所轄的滎陽、京縣、密縣、卷縣、陽武、苑陵、中牟、開封、原武9縣置滎陽郡,嘉平初(250年左右)廢郡,所領9縣來隸;[參 6]陸渾縣移屬弘農郡(不詳何時)[註 2]潁川郡陽翟縣來隸(不詳何時)[註 3];原武、卷縣、陽武3縣移屬原武郡(264年)。
魏末領洛陽、鞏縣、河陰、成皋、緱氏、新城、偃師、梁縣、新鄭、穀城、陽翟、河南、滎陽、京縣、密縣、苑陵、中牟、開封18縣。
河內郡
東漢舊郡。郡治懷縣(今河南省武陟縣西北),領懷縣、河陽、溫縣、軹縣、野王、沁水、平皋、州縣、武德、山陽、修武、獲嘉、汲縣、共縣14縣。黃初年間汲縣、共縣、獲嘉、脩武4縣移屬朝歌郡,朝歌郡不久廢郡,所領朝歌、林慮、汲縣、共縣、獲嘉、脩武6縣來隸。咸熙元年(264年)野王、沁水2縣移屬野王郡。
魏末領懷縣、河陽、軹縣、溫縣、州縣、平皋、山陽、武德、修武、汲縣、共縣、獲嘉、朝歌、林慮14縣。
弘農郡[註 4]
東漢舊郡。郡治弘農縣(今河南省靈寶市北),領弘農、陝縣、新安、宜陽、盧氏、黽池、華陰、湖縣8縣。後河南尹陸渾縣來隸。[註 2]魏末領弘農、陝縣、黽池、宜陽、盧氏、湖縣、華陰、新安、陸渾9縣。
河東郡
東漢舊郡,黃初三年(222年)封曹霖於此,改為河東國;黃初六年(225年)廢國為郡。[參 7]郡治安邑縣(今山西省夏縣西),領安邑、蒲阪、河北、大陽、解縣、猗氏、汾陰、皮氏、北屈、蒲子、永安、楊、平陽、襄陵、臨汾、絳邑、聞喜、東垣、端氏、濩澤20縣。魏初復置狐讘縣。[參 8]正始八年(247年)平陽、楊縣、永安、蒲子、狐讘、襄陵、絳邑、臨汾、北屈、皮氏10縣移屬平陽郡。[參 9]
魏末領安邑、聞喜、東垣、汾陰、大陽、猗氏、解縣、蒲坂、河北、濩澤、端氏11縣。
平陽郡
正始八年(247年)分河東郡汾水以北的平陽、楊縣、永安、蒲子、狐讘、襄陵、絳邑、臨汾、北屈、皮氏10縣置郡,[參 9]郡治平陽縣(今山西省臨汾市西)。至魏末領縣不變。
魏郡
東漢舊郡,郡治鄴縣(今河北省磁縣北),領鄴縣、繁陽、內黃、魏縣、元城、黎陽、陰安、館陶、清淵、平恩、涉縣、斥丘、武安、曲梁、朝歌、蕩陰、林慮、頓丘、發干、衛縣、東武陽、廮陶、任縣、南和、廣平、曲周、邯鄲、易陽、襄國29縣。黃初二年(221年),以魏郡東部都尉所轄的館陶、元城、清淵、衛縣、發干、東武陽、頓丘7縣置陽平郡,西部都尉所轄的曲梁、廣平、易陽、武安、涉縣、南和、平恩、邯鄲、襄國、任縣、曲周、廮陶12縣置廣平郡;約同時朝歌、蕩陰2縣移屬朝歌郡。
魏末領鄴縣,領鄴縣、繁陽、內黃、魏縣、黎陽、陰安、斥丘、蕩陰8縣。
陽平郡
東漢末已置魏郡東部都尉,管轄魏郡東部的館陶、元城、清淵、衛縣、發干、東武陽、頓丘7縣。黃初二年(221年)以都尉所領7縣及東郡陽平、樂平2縣置郡。[參 10]郡治館陶縣(今河北省館陶縣)。[參 10]
魏末領館陶、元城、清淵、衛縣、發干、東武陽、頓丘、陽平、樂平9縣。
廣平郡
東漢末已置魏郡西部都尉,管轄魏郡北部的曲梁、廣平、易陽、武安、涉縣、南和、平恩、邯鄲、襄國、任縣、曲周、廮陶12縣。黃初二年(221年)以都尉所領12縣及鉅鹿郡列人、廣年、斥漳3縣置郡[參 10],約同時廮陶縣移屬鉅鹿郡。郡治曲梁縣(今河北省曲周縣西北)[參 10]。新置肥鄉(221年置)、臨水(222年置)2縣。黃初三年(222年)封曹儼於此,改為廣平國;黃初四年(223年)廢國為郡[參 11]。
魏末領曲梁、廣平、易陽、武安、涉縣、南和、平恩、邯鄲、襄國、任縣、曲周、列人、廣年、斥漳、肥鄉、臨水16縣。
野王郡
魏時於河內郡野王縣置典農中郎將,咸熙元年(264年)典農中郎將升格為郡[參 12]。
原武郡
魏時於河南尹原武縣置典農中郎將,咸熙元年(264年)典農中郎將升格為郡[參 12],領原武、卷縣、陽武3縣[註 5]。
滎陽郡(廢除)
東漢末已置滎陽都尉[註 6],管轄河南尹東部的滎陽、京縣、密縣、卷縣、陽武、苑陵、中牟、開封、原武9縣。正始三年(242年)以都尉所領9縣置郡[參 6]。正始初廢郡(約250年),併入河南尹[參 13]
朝歌郡(廢除)
黃初年間分魏郡朝歌、林慮2縣及河內郡汲縣、共縣、獲嘉、脩武4縣置郡,[參 14]不久即廢,併入河內郡。[註 8]
縣級行政區
编辑
司隸(州治:洛陽縣)
說明:本表為咸熙二年(265年)司隸各郡所轄的縣份;以深灰色表示者,為曾經建置,後來廢除的縣份
郡名(縣數)
郡治
縣名
今地位置(2012年12月)
隸屬郡國
備注
河南尹(18)
洛陽縣
洛陽縣
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
河南尹(220-265)
東漢名雒陽縣,黃初年間(220-226),雒陽縣改名洛陽縣[參 5]。
鞏縣
今河南省鞏義市西南
河南尹(220-265)
河陰縣
今河南省孟津縣北
河南尹(220-265)
東漢名平陰縣,黃初年間(220-226),平陰縣改名河陰縣[參 15]
成皋縣
今河南省滎陽市西
河南尹(220-265)
緱氏縣
今河南省偃師市南
河南尹(220-265)
新城縣
今河南省伊川縣西南
河南尹(220-265)
偃師縣
今河南省偃師縣東
河南尹(220-265)
梁縣
今河南省汝州市東北臨汝鎮西
河南尹(220-265)
新鄭縣
今河南省新鄭市
河南尹(220-265)
穀城縣
今河南省洛陽市西
河南尹(220-265)
陽翟縣
今河南省禹州市
潁川郡(220-?)→河南尹(?-265)
河南縣
今河南省洛陽市
河南尹(220-265)
滎陽縣
今河南省滎陽市東北
河南尹(220-242)→滎陽郡(242-250?)→河南尹(250?-265)
京縣
今河南省鄭州市西南
河南尹(220-242)→滎陽郡(242-250?)→河南尹(250?-265)
密縣
今河南省新密市東南
河南尹(220-242)→滎陽郡(242-250?)→河南尹(250?-265)
苑陵縣
今河南省新鄭市東北
河南尹(220-242)→滎陽郡(242-250?)→河南尹(250?-265)
中牟縣
今河南省中牟縣
河南尹(220-242)→滎陽郡(242-250?)→河南尹(250?-265)
黃初四年(223年)至五年(224年)為曹楷王國。
開封縣
今河南省開封市北
河南尹(220-242)→滎陽郡(242-250?)→河南尹(250?-265)
河內郡(14)
懷縣
懷縣
今河南省武陟縣西北
河內郡(220-265)
河陽縣
今河南省孟州市西
河內郡(220-265)
軹縣
今河南省濟源市北
河內郡(220-265)
溫縣
今河南省孟州市東
河內郡(220-265)
州縣
今河南省沁陽市東
河內郡(220-265)
平皋縣
今河南省溫縣東
河內郡(220-265)
山陽縣
今河南省焦作市東北
河內郡(220-265)
為漢獻帝魏時的公國。
武德縣
今河南省武陟縣東
河內郡(220-265)
修武縣
今河南省獲嘉縣
河內郡(220-?)→朝歌郡(?-226?)→河內郡(226?-265)
汲縣
今河南省新鄉縣東北
河內郡(220-?)→朝歌郡(?-226?)→河內郡(226?-265)
共縣
今河南省輝縣市
河內郡(220-?)→朝歌郡(?-226?)→河內郡(226?-265)
獲嘉縣
今河南省新鄉市西
河內郡(220-?)→朝歌郡(?-226?)→河內郡(226?-265)
朝歌縣
今河南省淇縣
魏郡(220-?)→朝歌郡(?-226?)→河內郡(226?-265)
林慮縣
今河南省林州市
魏郡(220-?)→朝歌郡(?-226?)→河內郡(226?-265)
弘農郡(9)
弘農縣
弘農縣
今河南省靈寶市北
弘農郡(220-265)
黃初元年(220年)至二年(221年)為曹幹侯國。
陝縣
今河南省三門峽市
弘農郡(220-265)
黽池縣
今河南省洛寧縣西北
弘農郡(220-265)
宜陽縣
今河南省宜陽縣西
弘農郡(220-265)
盧氏縣
今河南省盧氏縣
弘農郡(220-265)
湖縣
今河南省靈寶市西
弘農郡(220-265)
華陰縣
今陝西省華陰市
弘農郡(220-265)
新安縣
今河南省澠池縣東
弘農郡(220-265)
陸渾縣
今河南省嵩縣東北
河南尹(220-?)→弘農郡(?-265)
河東郡(11)
安邑縣
安邑縣
今山西省夏縣西
河東郡(220-265,河東國222-225)
景初二年(238年)至正元二年(255年)為毌丘儉侯國。
聞喜縣
今山西省聞喜縣
河東郡(220-265,河東國222-225)
東垣縣[註 10]
今山西省垣曲縣東南
河東郡(220-265,河東國222-225)
汾陰縣[參 16]
今山西省萬榮縣西南
河東郡(220-265,河東國222-225)
大陽縣
今山西省平陸縣
河東郡(220-265,河東國222-225)
猗氏縣
今山西省運城市西
河東郡(220-265,河東國222-225)
解縣
今山西省臨猗縣西南
河東郡(220-265,河東國222-225)
蒲坂縣
今山西省永濟市西
河東郡(220-265,河東國222-225)
河北縣
今山西省芮城縣西
河東郡(220-265,河東國222-225)
濩澤縣
今山西省陽城縣西北
河東郡(220-265,河東國222-225)
端氏縣
今山西省沁水縣東北
河東郡(220-265,河東國222-225)
平陽郡(10)
平陽縣
平陽縣
今山西省臨汾市西
河東郡(220-247,河東國222-225)→平陽郡(247-265)
楊縣
今山西省洪洞縣東南
河東郡(220-247,河東國222-225)→平陽郡(247-265)
永安縣
今山西省霍州市
河東郡(220-247,河東國222-225)→平陽郡(247-265)
蒲子縣
今山西省隰縣
河東郡(220-247,河東國222-225)→平陽郡(247-265)
狐讘縣
今山西省永和縣西南
河東郡(?-247)→平陽郡(247-265)
東漢時已廢縣,魏初復置縣。[參 8]
襄陵縣
今山西省臨汾市東南
河東郡(220-247,河東國222-225)→平陽郡(247-265)
絳邑縣
今山西省侯馬市東
河東郡(220-247,河東國222-225)→平陽郡(247-265)
臨汾縣
今山西省臨汾市北
河東郡(220-247,河東國222-225)→平陽郡(247-265)
北屈縣
今山西省吉縣北
河東郡(220-247,河東國222-225)→平陽郡(247-265)
皮氏縣
今山西省河津市
河東郡(220-247,河東國222-225)→平陽郡(247-265)
魏郡(8)
鄴縣
鄴縣
今河北省磁縣北
魏郡(220-265)
繁陽縣
今河南省內黃縣北
魏郡(220-265)
內黃縣
今河南省內黃縣西
魏郡(220-265)
魏縣
今河北省大名縣西
魏郡(220-265)
黎陽縣
今河南省浚縣
魏郡(220-265)
陰安縣
今河南省清豐縣北
魏郡(220-265)
斥丘縣
今河北省臨漳縣東
魏郡(220-265)
蕩陰縣
今河北省蕩陰縣
魏郡(220-265)
陽平郡(9)
館陶縣
館陶縣
今河北省館陶縣
魏郡(220-221)→陽平郡(221-265)
元城縣
今河北省大名縣東
魏郡(220-221)→陽平郡(221-265)
為曹禮王國
清淵縣
今河北省館陶縣北
魏郡(220-221)→陽平郡(221-265)
衛縣
今河南省清豐縣
陽平郡(265-266)→頓丘郡(266-316)
發干縣
今河北省冠縣東
魏郡(220-221)→陽平郡(221-265)
東武陽縣
今山東省莘縣南
魏郡(220-221)→陽平郡(221-265)
頓丘縣
今河南省內黃縣南
魏郡(220-221)→陽平郡(221-265)
陽平縣
今山東省莘縣
東郡(220-221)→陽平郡(221-265)
樂平縣
今河北省冠縣東
東郡(220-221)→陽平郡(221-265)
廣平郡(16)
曲梁縣
曲梁縣
今河北省曲周縣西北
魏郡(220-221)→廣平郡(221-265,廣平國222-223)
廣平縣
今河北省曲周縣北
魏郡(220-221)→廣平郡(221-265,廣平國222-223)
易陽縣
今河北省邯鄲市東北
魏郡(220-221)→廣平郡(221-265,廣平國222-223)
武安縣
今河北省武安市
魏郡(220-221)→廣平郡(221-265,廣平國222-223)
景初三年(239年)至嘉平元年(249年)為曹爽侯國。
涉縣
今河北省涉縣
魏郡(220-221)→廣平郡(221-265,廣平國222-223)
南和縣
今河北省南和縣
魏郡(220-221)→廣平郡(221-265,廣平國222-223)
平恩縣
今河北省丘縣西南
魏郡(220-221)→廣平郡(221-265,廣平國222-223)
邯鄲縣
今河北省邯鄲市
魏郡(220-221)→廣平郡(221-265,廣平國222-223)
為曹邕王國
襄國縣
今河北省邢臺市
魏郡(220-221)→廣平郡(221-265,廣平國222-223)
任縣
今河北省任縣東
魏郡(220-221)→廣平郡(221-265,廣平國222-223)
曲周縣
今河北省丘縣東北
魏郡(220-221)→廣平郡(221-265,廣平國222-223)
列人縣
今河北省肥鄉縣北
鉅鹿郡(220-221)→廣平郡(221-265,廣平國222-223)
廣年縣
今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東
鉅鹿郡(220-221)→廣平郡(221-265,廣平國222-223)
斥漳縣
今河北省曲周縣北
鉅鹿郡(220-221)→廣平郡(221-265,廣平國222-223)
肥鄉縣
今河北省肥鄉縣南
廣平郡(221-265,廣平國222-223)
黃初二年(221年)分邯鄲、列人等縣立肥鄉縣。[參 17]
臨水縣
今河北省磁縣
廣平郡(222-265,廣平國222-223)
黃初三年(222年)分武安縣地立臨水縣,以城臨滏水,故名臨水。[參 18]
野王郡(2)
野王縣
野王縣
今河南省沁陽市
河內郡(220-264)→野王郡(264-265)
沁水縣
今河南省濟源市東
河內郡(220-264)→野王郡(264-265)
原武郡(3)
原武縣
卷縣
今河南省原陽縣西
河南尹(220-242)→滎陽郡(242-250?)→河南尹(250?-264)→原武郡(264-265)
陽武縣
今河南省原陽縣東南
河南尹(220-242)→滎陽郡(242-250?)→河南尹(250?-264)→原武郡(264-265)
原武縣
今河南省原陽縣
河南尹(220-264)→原武郡(264-265)
豫州
编辑
曹魏豫州州治所在安城縣(今河南正陽縣東北、南汝河西南岸)。範圍在今河南省京廣鐵路以東的大部,山東省西南部和安徽省淮河以北。
郡級行政區
编辑
曹魏豫州領潁川、汝南、弋陽、陳、魯、沛、譙、梁8郡。增置汝陰(222年置,260年後廢)、襄城(264年置)2郡。魏末領9郡。
潁川郡
東漢舊郡,郡治許昌縣(今河南省許昌市東),領許昌(原名許縣)、陽翟、襄城、昆陽、定陵、舞陽、郾、臨潁、潁陽、潁陰、新汲、鄢陵、長社、陽城、父城、綸氏16縣。魏時潁陽縣不可考,陽翟縣移屬河南尹,汝南郡召陵縣來隸,增置繁昌(220年分潁陰置)、郟(233年前置)[註 11]2縣。咸熙元年(264年)襄城、繁昌、郟、定陵、父城、昆陽、舞陽7縣移屬襄城郡。魏末領許昌、長社、潁陰、臨潁、郾、鄢陵、新汲、陽城、綸氏、召陵10縣。
汝南郡
東漢舊郡,郡治新息縣(今河南省息縣),領新息、平輿、新陽、西平、上蔡、南頓、汝陰、汝陽、北宜春、㶏強、灈陽、陽安、項、細陽、安城、吳房、鮦陽、慎陽、慎、新蔡、安陽、富陂、宜祿、郎陵、召陵、征羌、思善、宋、褒信、原鹿、定潁、固始、山桑、西華34縣。魏時細陽、㶏強、征羌、思善、宜祿5縣已不可考。黃初三年(222年)新陽、南頓、汝陰、汝陽、鮦陽、慎、新蔡、富陂、宋、褒信、原鹿、固始12縣移屬汝陰郡,約同時召陵縣移屬潁川郡(約魏初),項縣移屬陳郡(約魏初),山桑縣移屬沛國(約魏初)。[註 12]景元元年(260年)以後汝陰郡11縣來隸。魏末領新息、安陽、安城、慎陽、北宜春、郎陵、陽安、上蔡、平輿、定潁、灈陽、吳房、西平、西華、汝陰、南頓、汝陽、新蔡、褒信、新陽、鮦陽、慎、富陂、原鹿、固始25縣。
弋陽郡[註 13]
東漢舊郡,郡治弋陽縣(今河南省潢川縣西),領弋陽、期思、西陽、西陵、軑5縣,至魏末不變。
陳郡
東漢舊郡,黃初四年(223年)至五年(224年)封魏宗室曹邕為陳王,郡改為陳國。太和六年(232年)又封魏宗室曹植為陳王,同年封國廢除。郡治陳縣(今河南省淮陽縣),領陳、陽夏、寧平、苦、柘、新平、扶樂、武平、長平9縣。魏時寧平、新平、扶樂3縣已不可考,汝南郡項縣來隸(約魏初),[註 12]景初二年(238年)苦縣移屬譙郡。魏末領陳、武平、陽夏、長平、柘、項6縣。
魯國[註 14]
東漢舊郡,太和六年(232年)封魏宗室曹溫為魯王,郡改為魯國。[註 14]郡治魯縣(今山東省曲阜市),領魯、汶陽、卞、鄒、蕃、薛6縣,至魏末不變。
沛國
東漢舊郡,太和六年(232年)封魏宗室曹林為沛王,郡改為沛國。郡治沛縣(今江蘇省沛縣),領沛、相、蕭、豐、穀陽、洨、蘄、銍、鄲、建平、臨睢、竹邑、公丘、龍亢、向、符離、虹、太丘、杼秋19縣。魏時穀陽、鄲、建平、臨睢、向、太丘6縣已不可考,汝南郡山桑縣來隸。[註 12]景初二年(238年)蕭、相、竹邑、符離、蘄、銍、龍亢、山桑、洨、虹10縣移屬譙郡,彭城國廣戚縣來隸。魏末領沛、杼秋、豐、公丘、廣戚5縣。
譙郡
東漢舊郡,郡治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領譙、酇、城父3縣。黃初三年(222年)至五年(224年)封魏宗室曹林為譙王,郡改為譙國。景初二年(238年)沛國蕭、相、竹邑、符離、蘄、銍、龍亢、山桑、洨、虹10縣,汝陰郡宋縣,陳郡苦縣合計12縣來隸。[參 19]魏末領譙、酇、城父、蕭、相、竹邑、符離、蘄、銍、龍亢、山桑、洨、虹、宋、苦15縣。
梁國
東漢舊郡,郡治睢陽縣(今河南省商丘市),領睢陽、下邑、虞、碭山、蒙、穀熟、鄢、寧陵、薄9縣。魏時鄢、薄2縣已不可考,黃初年間(220-226)廢穀熟縣。魏末領睢陽、蒙、虞、下邑、寧陵、碭6縣。
襄城郡
咸熙元年(264年)分潁川郡置,郡治襄城縣(今河南省襄城縣),領襄城、繁昌、郟、定陵、父城、昆陽、舞陽7縣。[參 20][參 12]
汝陰郡(廢除)
黃初三年(222年)分汝南郡置。郡治汝陰縣(今安徽省阜陽市),領汝陰、南頓、汝陽、新蔡、褒信、新陽、鮦陽、慎、富陂、宋、原鹿、固始12縣。[註 16]景初二年(238年)宋縣移屬譙郡。景元元年(260年)以後廢郡併入汝南郡。[註 17]
縣級行政區
编辑
豫州(州治:安城縣)
說明:本表為咸熙二年(265年)豫州各郡所轄的縣份;以深灰色表示者,為曾經建置,後來廢除的縣份
郡名(縣數)
郡治
縣名
今地位置(2012年12月)
隸屬郡國
備注
潁川郡(10)
許昌縣
許昌縣
今河南省許昌市東
潁川郡(220-265)
東漢為許縣,黃初二年(221年)改名許昌縣。[參 21]
長社縣
今河南省長葛市東
潁川郡(220-265)
為司馬孚侯國。
潁陰縣
今河南省許昌市
潁川郡(220-265)
為陳群侯國。
臨潁縣
今河南省臨潁縣西北
潁川郡(220-265)
為賈充侯國。
郾縣
今河南省漯河市東
潁川郡(220-265)
鄢陵縣
今河南省鄢陵縣北
潁川郡(220-265)
新汲縣
今河南省鄢陵縣西南
潁川郡(220-265)
陽城縣
今河南省登封市東南
潁川郡(220-265)
綸氏縣
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
潁川郡(220-265)
召陵縣
今河南省漯河市東
汝南郡(220-222?)→潁川郡(222?-265)
為曹真侯國。
潁陽縣
今河南省許昌市西南
潁川郡(?)
無考縣份。
襄城郡(7)
襄城縣
襄城縣
今河南省襄城縣
潁川郡(220-264)→襄城郡(264-265)
繁昌縣
今河南省臨潁縣西北
潁川郡(220-264)→襄城郡(264-265)
黃初元年(220年)分潁陰縣繁陽亭置縣。[參 22]
郟縣[註 11]
今河南省郟縣
潁川郡(220-264)→襄城郡(264-265)
東漢時已廢縣,魏時復置縣。[參 23]
定陵縣
今河南省舞陽縣東北
潁川郡(220-264)→襄城郡(264-265)
為鍾繇侯國。
父城縣
今河南省襄城縣西
潁川郡(220-264)→襄城郡(264-265)
昆陽縣
今河南省葉縣
潁川郡(220-264)→襄城郡(264-265)
舞陽縣
今河南省舞陽縣西北
潁川郡(220-264)→襄城郡(264-265)
為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攸侯國。
汝南郡(25)
襄城縣
新息縣
今河南省息縣
汝南郡(220-265)
安陽縣
今河南省息縣西
汝南郡(220-265)
安城縣
今河南省平輿縣西南
汝南郡(220-265)
慎陽縣
今河南省正陽縣北
汝南郡(220-265)
北宜春縣
今河南省確山縣西
汝南郡(220-265)
郎陵縣
今河南省確山縣南
汝南郡(220-265)
為何曾侯國。
陽安縣
今河南省確山縣北
汝南郡(220-265)
上蔡縣
今河南省上蔡縣西南
汝南郡(220-265)
平輿縣
今河南省平輿縣北
汝南郡(220-265)
定潁縣
今河南省西平縣東北
汝南郡(220-265)
灈陽縣
今河南省遂平縣東北
汝南郡(220-265)
吳房縣
今河南省遂平縣東北
汝南郡(220-265)
西平縣
今河南省舞陽縣東南
汝南郡(220-265)
西華縣
今河南省西華縣南
汝南郡(220-265)
汝陰縣
今安徽省阜陽市
汝南郡(220-222)→汝陰郡(222-260?)→汝南郡(260?-265)
南頓縣
今河南省項城市西
汝南郡(220-222)→汝陰郡(222-260?)→汝南郡(260?-265)
汝陽縣
今河南省周口市西南
汝南郡(220-222)→汝陰郡(222-260?)→汝南郡(260?-265)
新蔡縣
今河南省新蔡縣
汝南郡(220-222)→汝陰郡(222-260?)→汝南郡(260?-265)
褒信縣
今河南省新蔡縣南
汝南郡(220-222)→汝陰郡(222-260?)→汝南郡(260?-265)
新陽縣
今安徽省界首市北
汝南郡(220-222)→汝陰郡(222-260?)→汝南郡(260?-265)
鮦陽縣
今安徽省臨泉縣西
汝南郡(220-222)→汝陰郡(222-260?)→汝南郡(260?-265)
慎縣
今安徽省潁上縣北
汝南郡(220-222)→汝陰郡(222-260?)→汝南郡(260?-265)
富陂縣[註 18]
今安徽省阜南縣東南
汝南郡(220-222)→汝陰郡(222-260?)→汝南郡(260?-265)
原鹿縣
今安徽省阜南縣南
汝南郡(220-222)→汝陰郡(222-260?)→汝南郡(260?-265)
固始縣
今安徽省臨泉縣
汝南郡(220-222)→汝陰郡(222-260?)→汝南郡(260?-265)
細陽縣
今安徽省太和縣東
汝南郡(?)
無考縣份。
㶏強縣
今河南省臨潁縣東
汝南郡(?)
無考縣份。
征羌縣
今河南省漯河市東
汝南郡(?)
無考縣份。
思善縣
今安徽省亳州市南35公里古城鎮
汝南郡(?)
無考縣份。
宜祿縣
今河南省沈丘縣東北
汝南郡(?)
無考縣份。
弋陽郡(5)
弋陽縣
弋陽縣
今河南省潢川縣西
弋陽郡(220-265)
期思縣
今河南省淮濱縣東南
弋陽郡(220-265)
西陽縣
今河南省光山縣西南
弋陽郡(220-265)
西陵縣
今湖北省團風縣西
弋陽郡(220-265)
軑縣
今河南省羅山縣東
弋陽郡(220-265)
陳郡(6)
陳縣
陳縣
今河南省淮陽縣
陳郡(220-265,陳國223-225)
武平縣
今河南省鹿邑縣西北
陳郡(220-265,陳國223-225)
陽夏縣
今河南省太康縣
陳郡(220-265,陳國223-225)
長平縣
今河南省西華縣東北
陳郡(220-265,陳國223-225)
為曹休侯國。
柘縣
今河南省柘城縣北
陳郡(220-265,陳國223-225)
項縣
今河南省沈丘縣
汝南郡(220-222?)→陳郡(223?-265,陳國223-225)
寧平縣
今河南省鄲城縣東寧平鎮
陳郡(?)
無考縣份。
新平縣
今河南省淮陽縣東北
陳郡(?)
無考縣份。
扶樂縣
今河南省太康縣西
陳郡(?)
無考縣份。
魯國(6)
魯縣
魯縣
今山東省曲阜市
魯國(220-265,魯郡220-232)
汶陽縣
今山東省泰安市北
魯國(220-265,魯郡220-232)
卞縣
今山東省泗水縣東
魯國(220-265,魯郡220-232)
鄒縣
今山東省鄒城市東南
魯國(220-265,魯郡220-232)
蕃縣
今山東省滕州市
魯國(220-265,魯郡220-232)
薛縣
今山東省微山縣北
魯國(220-265,魯郡220-232)
沛國(5)
沛縣
沛縣
今江蘇省沛縣
沛國(220-265,沛郡220-232)
杼秋縣
今安徽省蕭縣西北
沛國(220-265,沛郡220-232)
豐縣
今江蘇省豐縣
沛國(220-265,沛郡220-232)
公丘縣
今山東省滕州市西
沛國(220-265,沛郡220-232)
廣戚縣
今江蘇省沛縣東南
彭城國(220-238,彭城郡220-232)→沛國(238-265)
穀陽縣
今安徽省固鎮縣
沛郡(?)
無考縣份。
鄲縣
今安徽省渦陽縣東北
沛郡(?)
無考縣份。
建平縣
今河南省夏邑縣西南
沛郡(?)
無考縣份。
臨睢縣
今河南省永城市北
沛郡(?)
無考縣份。
向縣
今安徽省懷遠縣北
沛郡(?)
無考縣份。
太丘縣
今河南省永城市北
沛郡(?)
無考縣份。
譙郡(15)
譙縣
譙縣
今安徽省亳州市
譙郡(220-265,譙國222-224)
酇縣
今河南省永城市西
譙郡(220-265,譙國222-224)
城父縣
今安徽省渦陽縣西北
譙郡(220-265,譙國222-224)
蕭縣
今安徽省蕭縣西北
沛國(220-238,沛郡220-232)→譙郡(238-265)
相縣
今安徽省淮北市西
沛國(220-238,沛郡220-232)→譙郡(238-265)
竹邑縣
今安徽省宿州市北
沛國(220-238,沛郡220-232)→譙郡(238-265)
符離縣
今安徽省宿州市東
沛國(220-238,沛郡220-232)→譙郡(238-265)
蘄縣
今安徽省宿州市南
沛國(220-238,沛郡220-232)→譙郡(238-265)
銍縣
今安徽省宿州市西
沛國(220-238,沛郡220-232)→譙郡(238-265)
龍亢縣
今安徽省蒙城縣東
沛國(220-238,沛郡220-232)→譙郡(238-265)
山桑縣
今安徽省蒙城縣北
汝南郡(220-222?)→沛國(222?-238,沛郡222?-232)→譙郡(238-265)
原為文欽侯國。
洨縣
今安徽省固鎮縣東
沛國(220-238,沛郡220-232)→譙郡(238-265)
虹縣
今安徽省五河縣西北
沛國(220-238,沛郡220-232)→譙郡(238-265)
宋縣[註 19]
今安徽省界首市東北
汝南郡(220-222)→汝陰郡(222-238)→譙郡(238-265)
苦縣
今河南省鹿邑縣
陳郡(220-238)→譙郡(238-265)
梁國(6)
睢陽縣
睢陽縣
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
梁國(220-265,梁郡220-232)
蒙縣
今河南省商丘市東南
梁國(220-265,梁郡220-232)
虞縣
今河南省虞城縣北
梁國(220-265,梁郡220-232)
下邑縣
今安徽省碭山縣
梁國(220-265,梁郡220-232)
寧陵縣
今河南省寧陵縣
梁國(220-265,梁郡220-232)
碭縣
今河南省永城市北芒山鎮
梁國(220-265,梁郡220-232)
穀熟縣
今河南省虞城縣南
梁郡(220-226?)
魏文帝黃初年間(220-226)廢縣。[參 24]
鄢縣
今河南省鄢陵縣北
梁郡(?)
無考縣份。
薄縣
今河南省商丘市北
梁郡(?)
無考縣份。
冀州
编辑
曹魏冀州州治所在信都縣(今河北省冀州市)。[參 25]範圍在今河北省中部和南部,河南省黃河以北一部分,山東省西北部黃河以北的大部。
郡級行政區
编辑
曹魏冀州領鉅鹿、趙、安平、博陵、中山、河間、勃海、章武、清河、常山、平原、樂陵12郡,嘉平年間(249-253)廢章武郡。魏末領11郡。
鉅鹿郡
東漢舊郡,郡治鉅鹿縣(今河北省平鄉縣西南),後移治廮陶縣(今河北省寧晉縣西南),領鉅鹿、楊氏、鄡、下曲陽、斥章、廣宗、列人、廣年、平鄉、南欒10。後來廣年、斥漳、列人3縣移屬廣平郡,廣宗縣移屬安平郡,魏郡廮陶縣來隸。魏末領廮陶、鉅鹿、南欒、下曲陽、楊氏、鄡、平鄉7縣。
趙國
東漢舊郡,郡治柏人縣(今河北省內丘縣東北),領柏人、中丘2縣,太和六年(232年)封魏宗室曹幹為趙王,郡改為趙國,常山郡元氏、房子、平棘、高邑4縣來隸,郡治移往房人縣(今河北省高邑縣西南)。
安平郡
東漢舊郡,郡治信都縣(今河北省冀州市),領信都、下博、武邑、武遂、觀津、扶柳、經、南宮、堂陽、阜城10縣。魏時鉅鹿郡廣宗縣來隸,魏末領縣同前。
博陵郡
東漢舊郡,郡治博陵縣(今河北省蠡縣北),領博陵、安平、饒陽、南深澤、安國、高陽、蠡吾7縣。
中山國
東漢舊郡,郡治盧奴縣(今河北省定州市),領盧奴、北平、毋極、新市、望都、唐、安憙、漢昌、靈丘、上曲陽、蒲陰、廣昌12縣。太和六年(232年)封魏宗室曹袞為中山王,郡改為中山國。廢廣昌、靈丘2縣(年代不明),毋極、安憙、漢昌3縣改名無極、安喜、魏昌。魏末領盧奴、北平、新市、望都、唐、蒲陰、安喜、魏昌、毋極、上曲陽10縣。
河間郡
東漢舊郡,黃初三年(222年)至五年(224年)為曹幹王國。郡治樂城縣(今河北省獻縣東南),領樂城、武垣、鄚、易、中水、成平、弓高7縣。嘉平年間(249-253)章武郡東平舒、文安、束州3縣來隸。魏末領樂城、武垣、鄚、易、中水、成平、弓高、東平舒、文安、束州10縣。
勃海郡
東漢舊郡,郡治南皮縣(今河北省南皮縣北),領南皮、高城、重合、浮陽、東光、蓨、饒安7縣。魏時清河郡廣川縣及章武郡章武縣來隸。魏末領南皮、高城、重合、東光、浮陽、蓨、饒安、廣川、章武9縣。
章武郡(廢除)
東漢舊郡,郡治章武縣(今河北省青縣東),領章武、文安、束州、東平舒4縣,嘉平年間(249-253)廢郡,併入河間、勃海2郡。[參 26]
清河郡
東漢舊郡,黃初三年(222年)至四年(223年)為曹貢王國。郡治甘陵縣(今山東省臨清市東北),領甘陵、貝丘、東武城、鄃、靈、繹幕、廣川7縣。魏時廣川縣移屬勃海郡。魏末領甘陵、貝丘、東武城、鄃、靈、繹幕6縣。
常山郡
東漢舊郡,郡治真定縣(今河北省石家莊市)[參 27],領元氏、高邑、都鄉、南行唐、房子、平棘、欒城、九門、靈壽、蒲吾、井陘、真定、石邑13縣。魏時元氏、房子、平棘、高邑4縣移屬趙國,都鄉縣不可考,廢欒城縣(漢、魏之際)。魏末領真定、井陘、蒲吾、南行唐、靈壽、九門、石邑7縣。
平原郡
東漢舊郡,黃初三年(222年)至七年(226年)為曹叡王國。郡治平原縣(今山東省平原縣南),領平原、高唐、般、鬲、祝阿、漯陰、安德、西平昌8縣。魏黃初年間(220-226)祝阿、漯陰2縣移屬濟南郡,濟北郡茌平縣及東郡博平、聊城2縣來隸[參 28]。魏末領平原、高唐、安德、般、鬲、西平昌、茌平、博平、聊城9縣。
樂陵郡
東漢舊郡,郡治厭次縣(今山東省陽信縣東南),領樂陵、厭次、陽信、新樂、漯沃5縣。
縣級行政區
编辑
冀州(州治:信都縣)
說明:本表為咸熙二年(265年)冀州各郡所轄的縣份;以深灰色表示者,為曾經建置,後來廢除的縣份
郡名(縣數)
郡治
縣名
今地位置(2012年12月)
隸屬郡國
備注
鉅鹿郡(7)
廮陶縣
廮陶縣
今河北省寧晉縣西南
魏郡(220-221?)→鉅鹿郡(221?-265)
鉅鹿縣
今河北省平鄉縣西南
鉅鹿郡(220-265)
南欒縣
今河北省巨鹿縣北
鉅鹿郡(220-265)
下曲陽縣
今河北省晉州市西
鉅鹿郡(220-265)
楊氏縣
今河北省寧晉縣
鉅鹿郡(220-265)
鄡縣
今河北省晉州市東
鉅鹿郡(220-265)
平鄉縣
今河北省平鄉縣西南
鉅鹿郡(220-265)
趙國(6)
房子縣
房子縣
今河北省高邑縣西南
常山郡(220-232?)→趙國(232?-265)
柏人縣
今河北省內丘縣東北
趙國(220-265,趙郡220-232)
中丘縣
今河北省內丘縣
趙國(220-265,趙郡220-232)
元氏縣
今河北省元氏縣西北
常山郡(220-232?)→趙國(232?-265)
平棘縣
今河北省趙縣
常山郡(220-232?)→趙國(232?-265)
高邑縣
今河北省高邑縣東
常山郡(220-232?)→趙國(232?-265)
安平郡(11)
信都縣
信都縣
今河北省冀州市
安平郡(220-265)
下博縣
今河北省武強縣西南
安平郡(220-265)
武邑縣
今河北省武邑縣
安平郡(220-265)
武遂縣
今河北省武強縣北
安平郡(220-265)
觀津縣
今河北省阜城縣西南
安平郡(220-265)
為郭表侯國
扶柳縣
今河北省冀州市西北
安平郡(220-265)
經縣
今河北省廣宗縣東北
安平郡(220-265)
南宮縣
今河北省南宮縣西北
安平郡(220-265)
堂陽縣
今河北省新河縣北
安平郡(220-265)
阜城縣
今河北省阜城縣東
安平郡(220-265)
廣宗縣
今河北省廣宗縣東南
鉅鹿郡(220-221?)→安平郡(221?-265)
博陵郡(7)
博陵縣
博陵縣
今河北省蠡縣北
博陵郡(220-265)
安平縣
今河北省安平縣
博陵郡(220-265)
饒陽縣
今河北省饒河縣東北
博陵郡(220-265)
南深澤縣
今河北省安平縣西
博陵郡(220-265)
安國縣
今河北省安國市東南
博陵郡(220-265)
高陽縣
今河北省高陽縣東
博陵郡(220-265)
蠡吾縣
今河北省博野縣
博陵郡(220-265)
中山國(10)
盧奴縣
盧奴縣
今河北省定州市
中山國(220-265,中山郡220-232)
北平縣
今河北省滿城縣北
中山國(220-265,中山郡220-232)
新市縣
今河北省新樂市北
中山國(220-265,中山郡220-232)
望都縣
今河北省望都縣
中山國(220-265,中山郡220-232)
唐縣
今河北省順平縣西北
中山國(220-265,中山郡220-232)
蒲陰縣
今河北省順平縣東
中山國(220-265,中山郡220-232)
安喜縣
今河北省安國市西北
中山國(220-265,中山郡220-232)
東漢為安憙縣,魏時改名。
魏昌縣
今河北省深澤縣西北
中山國(220-265,中山郡220-232)
東漢為漢昌縣,黃初年間(220-226)改名。[參 29]為甄暢侯國。
無極縣[註 20]
今河北省無極縣西
中山國(220-265,中山郡220-232)
東漢為毋極縣,魏時改名。[參 30]
上曲陽縣
今河北省曲陽縣西
中山國(220-265,中山郡220-232)
靈丘縣
今山西省靈丘縣東
中山郡(220-?)
魏時廢縣。[參 31]
廣昌縣
今河北省淶源縣北
中山郡(220-?)
魏時廢縣。[參 32]
河間郡(10)
樂城縣
樂城縣[註 21]
今河北省獻縣東南
河間郡(220-265,河間國222-224)
武垣縣
今河北省河間市北
河間郡(220-265,河間國222-224)
鄚縣
今河北省雄縣南
河間郡(220-265,河間國222-224)
為張郃侯國。
易縣
今河北省雄縣
河間郡(220-265,河間國222-224)
中水縣
今河北省獻縣西北
河間郡(220-265,河間國222-224)
成平縣
今河北省南皮縣西北
河間郡(220-265,河間國222-224)
弓高縣
今河北省阜城縣南
河間郡(220-265,河間國222-224)
東平舒縣
今河北省青縣北
章武郡(220-253?)→河間郡(253?-265)
文安縣
今河北省文安縣
章武郡(220-253?)→河間郡(253?-265)
為曹贊王國
束州縣
今河北省河間市東
章武郡(220-253?)→河間郡(253?-265)
勃海郡(9)
南皮縣
南皮縣
今河北省南皮縣北
勃海郡(220-265)
高城縣
今河北省鹽山縣東南
勃海郡(220-265)
重合縣
今山東省樂陵縣西
勃海郡(220-265)
浮陽縣
今河北省滄州市東南
勃海郡(220-265)
東光縣
今河北省南皮縣南
勃海郡(220-265)
蓨縣
今河北省景縣
勃海郡(220-265)
饒安縣
今山東省樂陵縣西北
勃海郡(220-265)
廣川縣
今河北省棗強縣東
清河郡(220-?)→勃海郡(?-265)
章武縣
今河北省青縣東
章武郡(220-253?)→勃海郡(253?-265)
清河郡(6)
甘陵縣
甘陵縣[註 22]
今山東省臨清市東北
清河郡(220-265,清河國222-223)
貝丘縣
今山東省臨清市東南
清河郡(220-265,清河國222-223)
東武城縣
今河北省故城縣西南
清河郡(220-265,清河國222-223)
为司马馗、司马权侯国。
鄃縣
今山東省高唐縣東北
清河郡(220-265,清河國222-223)
靈縣
今山東省高唐縣北
清河郡(220-265,清河國222-223)
繹幕縣
今山東省平原縣西北
清河郡(220-265,清河國222-223)
常山郡(7)
真定縣
真定縣
今河北省石家莊市
常山郡(220-265)
為曹嘉王國
井陘縣
今河北省井陘縣北
常山郡(220-265)
蒲吾縣
今河北省石家莊市西北
常山郡(220-265)
南行唐縣
今河北省行唐縣北
常山郡(220-265)
靈壽縣
今河北省靈壽縣
常山郡(220-265)
九門縣
今河北省正定縣東
常山郡(220-265)
石邑縣
今河北省石家莊市西南
常山郡(220-265)
都鄉縣
地望不詳
常山郡(?)
無考縣份。
欒城縣
今河北省趙縣北
常山郡(220)
漢、魏之際廢縣。
平原郡(9)
平原縣
平原縣
今山東省平原縣南
平原郡(220-265,平原國222-226)
高唐縣
今山東省高唐縣東
平原郡(220-265,平原國222-226)
為朱靈侯國
安德縣
今山東省陵縣北
平原郡(220-265,平原國222-226)
般縣
今山東省商河縣北
平原郡(220-265,平原國222-226)
鬲縣
今山東省德州市北
平原郡(220-265,平原國222-226)
西平昌縣
今山東省商河縣西北
平原郡(220-265,平原國222-226)
茌平縣
今山東省茌平縣西南
濟北郡(220-222?)→平原郡(222?-265)
博平縣
今山東省陽穀縣東北阿城鎮
東郡(220-222?)→平原郡(222?-265)
為華歆侯國。
聊城縣
今山東省聊城市西北
東郡(220-222?)→平原郡(222?-265)
樂陵郡(5)
厭次縣
厭次縣
今山東省陽信縣東南
樂陵郡(220-265)
樂陵縣
今山東省樂陵市南
樂陵郡(220-265)
陽信縣
今山東省無棣縣北
樂陵郡(220-265)
新樂縣
今河北省南皮縣東南
樂陵郡(220-265)
漯沃縣
今山東省利津縣西
樂陵郡(220-265)
兗州
编辑
曹魏兗州州治所在廪丘縣(今山東省鄆城縣西北)。[參 33]範圍在今河南省京廣鐵路以東的大部,山東省西南部和安徽省淮河以北。
郡級行政區
编辑
曹魏兗州領陳留、東、東平、任城、泰山、濟北、山陽、濟陰8郡,至魏末不變。
陳留國
東漢舊郡,郡治陳留縣(今河南省開封市東南),領陳留、浚儀、尉氏、雍丘、襄邑、外黃、小黃、東昏、濟陽、平丘、封丘、酸棗、長垣、己吾、考城、圉、扶溝16縣。魏時東昏、平丘、己吾3縣已不可考。黃初三年(222年)襄邑公曹峻晉封陳留王,黃初五年(224年)降封為襄邑縣王。直至太和六年(232年)又再次封陳留王。魏末領陳留、浚儀、封丘、尉氏、雍丘、襄邑、外黃、小黃、濟陽、酸棗、長垣、考城、圉、扶溝14縣。
東郡
東漢舊郡,郡治濮陽縣(今河南省濮陽縣東),領濮陽、燕、白馬、東阿、范、臨邑、博平、聊城、樂平、陽平、穀城、鄄城、廩丘13縣。黃初二年(221年)陽平、樂平2縣移屬司隸陽平郡,博平、聊城2縣移屬冀州平原郡。[參 28]魏末領濮陽、白馬、廩丘、鄄城、燕、東阿、穀城、臨邑、范9縣。
濟北國
東漢舊郡,郡治盧縣(今山東省平陰縣西),領盧、蛇丘、肥城、剛、成、茌平6縣。魏時茌平縣移屬冀州平原郡,剛縣移屬東平郡,成縣魏時不可考。太和六年(232年)陳王曹志改封濟北王,郡改為濟北國。魏末領盧、蛇丘、肥城3縣。
東平國
東漢舊郡,郡治壽張縣(今山東省東平縣南),領壽張、無鹽、東平陸、富成、章、須昌、寧陽7縣。魏時濟北郡剛縣來隸,章縣不可考。黃初四年(223年)廬江王曹徽改封壽張王,東平郡改稱壽張國,黃初五年(224年)復舊名。太和六年(232年)封曹徽為東平王,郡改稱東平國。魏末領壽張、無鹽、東平陸、富城、須昌、寧陽、剛7縣。
濟陰郡
東漢舊郡,郡治定陶縣(今山東省定陶縣),領定陶、乘氏、句陽、離狐、冤句、單父、成武、己氏、成陽9縣。
泰山郡
東漢舊郡,郡治奉高縣(今山東省泰安市東),領奉高、博、梁父、矩平、嬴、山茌、萊蕪、蓋、南武陽、南城、費、牟、華13縣。魏時置平陽縣,費縣移屬徐州琅邪郡,東莞郡蒙陰縣來隸。魏末領奉高、博、矩平、山茌、梁父、嬴、萊蕪、南武陽、南城、牟、蓋、華、蒙陰、平陽14縣。
山陽郡
東漢舊郡,郡治昌邑縣(今山東省金鄉縣西北),領昌邑、東緡、鉅野、高平、湖陸、南平陽、方與、瑕丘、金鄉、防東10縣。魏時防東縣不可考。魏末領領昌邑、鉅野、方與、金鄉、湖陸、高平、南平陽、瑕丘、東緡9縣。
任城郡
東漢舊郡,郡治任城縣(今山東省鄒城市西南),領任城、亢父、樊3縣。黃初三年(222年)至四年(223年)封曹彰為任城王,太和六年(232年)至正始七年(246年)封曹楷為任城王。
縣級行政區
编辑
兗州(州治:廪丘縣)
說明:本表為咸熙二年(265年)兗州各郡所轄的縣份;以深灰色表示者,為曾經建置,後來廢除的縣份
郡名(縣數)
郡治
縣名
今地位置(2012年12月)
隸屬郡國
備注
陳留國(14)
陳留縣
陳留縣
今河南省開封縣東南陳留鎮
陳留國(220-265,陳留郡220-222、224-232)
浚儀縣
今河南省開封市
陳留國(220-265,陳留郡220-222、224-232)
封丘縣
今河南省封丘縣西南
陳留國(220-265,陳留郡220-222、224-232)
尉氏縣
今河南省尉氏縣
陳留國(220-265,陳留郡220-222、224-232)
雍丘縣
今河南省杞縣
陳留國(220-265,陳留郡220-222、224-232)
襄邑縣
今河南省睢縣
陳留國(220-265,陳留郡220-222、224-232)
外黃縣
今河南省蘭考縣東北
陳留國(220-265,陳留郡220-222、224-232)
小黃縣
今河南省開封縣東北
陳留國(220-265,陳留郡220-222、224-232)
濟陽縣
今河南省蘭考縣東北
陳留國(220-265,陳留郡220-222、224-232)
酸棗縣
今河南省延津縣西南
陳留國(220-265,陳留郡220-222、224-232)
長垣縣
今河南省長垣縣東北
陳留國(220-265,陳留郡220-222、224-232)
為衛臻侯國。
考城縣
今河南省民權縣東北
陳留國(220-265,陳留郡220-222、224-232)
圉縣
今河南省杞縣南
陳留國(220-265,陳留郡220-222、224-232)
扶溝縣
今河南省扶溝縣
陳留國(220-265,陳留郡220-222、224-232)
東昏縣
今河南省蘭考縣北
陳留郡(220)
漢、魏之際廢縣。[參 34]
平丘縣
今河南省封丘縣東
陳留郡(?)
無考縣份。
己吾縣
今河南省寧陵縣西南
陳留郡(?)
無考縣份。
東郡(9)
濮陽縣
濮陽縣
今河南省濮陽縣西
東郡(220-265)
白馬縣
今河南省滑縣
東郡(220-265)
廩丘縣
今山東省鄆城縣西北
東郡(220-265)
鄄城縣
今山東省鄄城縣北
東郡(220-265)
燕縣
今山東省延津縣東北
東郡(220-265)
東阿縣
今山東省東阿縣
東郡(220-265)
穀城縣
今山東省平陰縣西南
東郡(220-265)
臨邑縣
今山東省東阿縣
東郡(220-265)
范縣
今山東省梁山縣西
東郡(220-265)
濟北國(3)
盧縣
盧縣
今山東省平陰縣西
濟北國(220-265,濟北郡220-232)
蛇丘縣
今山東省寧陽縣北
濟北國(220-265,濟北郡220-232)
肥城縣[註 23]
今山東省肥城縣
濟北國(220-265,濟北郡220-232)
成縣
今山東省寧陽縣東北
濟北郡(?)
無考縣份。
東平國(7)
壽張縣
壽張縣
今山東省東平縣南
東平國(220-265,東平郡220-223、224-232,壽張國223-224)
無鹽縣
今山東省東平縣東
東平國(220-265,東平郡220-223、224-232,壽張國223-224)
東平陸縣
今山東省汶上縣北
東平國(220-265,東平郡220-223、224-232,壽張國223-224)
富城縣
今山東省肥城市西南
東平國(220-265,東平郡220-223、224-232,壽張國223-224)
須昌縣
今山東省東平縣西
東平國(220-265,東平郡220-223、224-232,壽張國223-224)
寧陽縣
今山東省寧陽縣南
東平國(220-265,東平郡220-223、224-232,壽張國223-224)
剛縣
今山東省寧陽縣北
濟北郡(220-?)→東平國(?-265)
章縣[註 24]
今山東省東平縣東
東平郡(?)
無考縣份。
濟陰郡(9)
定陶縣
定陶縣
今山東省定陶縣
濟陰郡(220-265,濟陰國222-224)
乘氏縣
今山東省菏澤市東
濟陰郡(220-265,濟陰國222-224)
句陽縣
今山東省菏澤市北
濟陰郡(220-265,濟陰國222-224)
離狐縣
今山東省東明縣北
濟陰郡(220-265,濟陰國222-224)
冤句縣
今山東省定陶縣西
濟陰郡(220-265,濟陰國222-224)
單父縣
今山東省單縣
濟陰郡(220-265,濟陰國222-224)
成武縣
今山東省成武縣
濟陰郡(220-265,濟陰國222-224)
己氏縣
今山東省單縣西南
濟陰郡(220-265,濟陰國222-224)
成陽縣
今山東省菏澤市東北
濟陰郡(220-265,濟陰國222-224)
泰山郡(14)
奉高縣
奉高縣
今山東省泰安市東
泰山郡(220-265)
博縣
今山東省泰安市東南
泰山郡(220-265)
鉅平縣
今山東省泰安市南
泰山郡(220-265)
山茌縣
今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西北
泰山郡(220-265)
梁父縣
今山東省新泰市西
泰山郡(220-265)
嬴縣
今山東省萊蕪市西北
泰山郡(220-265)
萊蕪縣
今山東省淄博市南
泰山郡(220-265)
南武陽縣
今山東省平邑縣
泰山郡(220-265)
南城縣
今山東省棗莊市北
泰山郡(220-265)
牟縣
今山東省萊蕪市東
泰山郡(220-265)
蓋縣
今山東省沂源縣東南
泰山郡(220-265)
華縣
今山東省費縣
泰山郡(220-265)
蒙陰縣
今山東省蒙陰縣南
東莞郡(220-?)→泰山郡(?-265)
平陽縣
今山東省新泰市
泰山郡(?-265)
魏時置縣。(不詳何時)
山陽郡(9)
昌邑縣
昌邑縣
今山東省金鄉縣西北
山陽郡(220-265)
為滿寵侯國。
鉅野縣
今山東省巨野縣北
山陽郡(220-265)
方與縣
今山東省魚臺縣西
山陽郡(220-265)
金鄉縣
今山東省金鄉縣北
山陽郡(220-265)
湖陸縣
今山東省魚臺縣東北
山陽郡(220-265)
高平縣
今山東省微山縣西北
山陽郡(220-265)
南平陽縣
今山東省鄒城市
山陽郡(220-265)
瑕丘縣
今山東省兗州市北
山陽郡(220-265)
東緡縣
今山東省金鄉縣
山陽郡(220-265)
防東縣
今山東省單縣東北
山陽郡(?)
無考縣份。
任城郡(3)
任城縣
任城縣
今山東省鄒城市西南
任城郡(220-265,任城國222-223、232-246)
亢父縣
今山東省濟寧市南
任城郡(220-265,任城國222-223、232-246)
樊縣
今山東省濟寧市東
任城郡(220-265,任城國222-223、232-246)
徐州
编辑
曹魏徐州州治所在彭城縣(今江蘇省徐州市)。[參 35]範圍在今山東省東南部(臨沂、日照)和江蘇省長江以北一帶。
郡級行政區
编辑
曹魏徐州領有下邳、廣陵、彭城、東海、琅邪、利城、城陽、東莞8郡。黃初年間(220-226)新置平昌郡(旋廢),廢除利城、東莞2郡。曹魏末年領下邳、廣陵、彭城、東海、琅邪、城陽6郡。
彭城國
東漢舊郡,郡治彭城縣(今江蘇省徐州市),領彭城、武原、傅陽、呂、留、梧、菑丘、廣戚8縣。菑丘縣魏時不可考。黃初三年(222年)改封義陽王曹據為彭城王,同年改封濟陰王;太和六年(232年)復封曹據為彭城王。景初二年(238年)廣戚縣移屬沛國。曹魏末年領彭城、留、傅陽、武原、呂、梧6縣。
下邳郡
東漢舊郡,郡治下邳縣(今江蘇省邳州市南),領下邳、睢陵、夏丘、取慮、僮、良成、下相、司吾、徐、淮陵、曲陽11縣。黃初三年(222年)至黃初五年(224年)為曹宇王國。
廣陵郡
東漢舊郡,郡治淮陰縣(今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領淮陰、淮浦、海西、射陽、淩5縣。魏時廢射陽、淩2縣。魏末領淮陰、淮浦、海西3縣。
東海國
東漢舊郡,郡治郯縣(今山東省郯城縣),領郯、蘭陵、戚、朐、襄賁、昌慮、承、陰平、合鄉、厚丘10縣。曹魏時陰平縣已不可考。黃初六年(225年)後利城郡祝其、利城、贛榆3縣來隸,後廢贛榆縣。太和六年(232年)改封館陶縣王曹霖為東海王,郡改為東海國。魏末領郯、祝其、朐、襄賁、昌慮、厚丘、蘭陵、承、戚、合鄉、利城11縣。
琅邪國
東漢舊郡,郡治開陽縣(今山東省臨沂市),領開陽、陽都、臨沂、即丘、繒5縣。曹魏時泰山郡費縣、城陽郡安丘縣、東莞郡東莞、東安2縣來隸。太和六年(232年)句陽縣王曹敏晉封為琅邪王。魏末領開陽、臨沂、陽都、繒、即丘、東安、東莞、安丘、費9縣。
城陽郡
東漢舊郡,郡初治莒縣(今山東省莒縣),後移治東武縣(今山東省諸城市),[參 36]領東武、諸、莒、姑幕、壯武、淳于、高密、昌安、平昌、夷安、安丘、黔陬12縣。魏時安丘縣移屬琅邪郡,北海郡朱虛縣來隸。魏末領東武、莒、諸、壯武、淳于、高密、昌安、平昌、夷安、姑幕、黔陬、朱虛12縣。
東莞郡(廢除)
東漢舊郡,郡治東莞縣(今山東省沂水縣),領東莞、臨朐、蒙陰、東安4縣,後廢郡併入琅邪、齊、北海3郡。咸熙年間再復置。
利城郡(廢除)
東漢舊郡,郡治利城縣(今江蘇省贛榆縣西),領利城、祝其、贛榆3縣。黃初六年(225年)利城郡士兵蔡方乘機起事,以唐咨為首,攻殺利城太守徐質。魏文帝曹丕派屯騎校尉任福等領軍討伐,唐咨兵敗逃亡,不久利城郡被廢,併入東海郡。[參 37]
平昌郡(廢除)[註 25]
魏文帝黃初年間(220-226)分城陽置,以孫禮為太守,旋廢併入城陽郡。[參 38]
縣級行政區
编辑
徐州(州治:彭城縣)
說明:本表為咸熙二年(265年)徐州各郡所轄的縣份;以深灰色表示者,為曾經建置,後來廢除的縣份
郡名(縣數)
郡治
縣名
今地位置(2012年12月)
隸屬郡國
備注
彭城國(6)
彭城縣
彭城縣
今江蘇省徐州市
彭城國(220-265,彭城郡220-232)
留縣
今江蘇省沛縣東南
彭城國(220-265,彭城郡220-232)
傅陽縣
今江蘇省邳州市西北
彭城國(220-265,彭城郡220-232)
武原縣
今江蘇省邳州市西北
彭城國(220-265,彭城郡220-232)
呂縣
今江蘇省徐州市東
彭城國(220-265,彭城郡220-232)
梧縣
今江蘇省蕭縣南
彭城國(220-265,彭城郡220-232)
菑丘縣
今安徽省宿州市東北
彭城郡(?)
無考縣份。
下邳郡(11)
下邳縣
下邳縣
今江蘇省邳州市南
下邳郡(220-265,下邳國222-224)
睢陵縣
今江蘇省睢寧縣
下邳郡(220-265,下邳國222-224)
夏丘縣
今安徽省泗縣東
下邳郡(220-265,下邳國222-224)
取慮縣
今江蘇省睢寧縣西南
下邳郡(220-265,下邳國222-224)
僮縣
今江蘇省睢寧縣南
下邳郡(220-265,下邳國222-224)
良成縣
今江蘇省邳州市東
下邳郡(220-265,下邳國222-224)
為臧霸侯國。
下相縣
今江蘇省宿遷市
下邳郡(220-265,下邳國222-224)
司吾縣
今江蘇省宿遷市北
下邳郡(220-265,下邳國222-224)
徐縣
今江蘇省泗洪縣南
下邳郡(220-265,下邳國222-224)
淮陵縣
今江蘇省盱眙縣西
下邳郡(220-265,下邳國222-224)
曲陽縣
今江蘇省沭陽縣
下邳郡(220-265,下邳國222-224)
盱台縣
今江蘇省盱眙縣東北
廢棄縣份。
高山縣
今江蘇省盱眙縣南
廢棄縣份。
潘旌縣
地望不詳
廢棄縣份。
東城縣
今江蘇省睢寧縣古邳鎮
廢棄縣份。
廣陵郡(3)
淮陰縣
淮陰縣[註 26]
今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
廣陵郡(220-265)
淮浦縣
今江蘇省漣水縣
廣陵郡(220-265)
海西縣
今江蘇省灌南縣東南
廣陵郡(220-265)
射陽縣
今江蘇省寶應縣東
廣陵郡(220-?)
三國時廢縣。[參 39]
淩縣
今江蘇省泗陽縣
廣陵郡(220-?)
三國時廢縣。[參 40]
平安縣
今江蘇省寶應縣西南
廢棄縣份。
東陽縣
今江蘇省金湖縣西
廢棄縣份。
鹽瀆縣
今江蘇省鹽城市
廢棄縣份。
東海國(11)
郯縣
郯縣
今山東省郯城縣
東海國(220-265,東海郡220-232)
朐縣
今江蘇省連雲港市西南
東海國(220-265,東海郡220-232)
襄賁縣
今山東省郯城縣西北
東海國(220-265,東海郡220-232)
昌慮縣
今山東省棗莊市西
東海國(220-265,東海郡220-232)
厚丘縣
今江蘇省沭陽縣北
東海國(220-265,東海郡220-232)
蘭陵縣
今山東省郯城縣西南
東海國(220-265,東海郡220-232)
為王朗侯國。
承縣
今山東省棗莊市東南
東海國(220-265,東海郡220-232)
戚縣
今山東省微山縣
東海國(220-265,東海郡220-232)
合鄉縣
今山東省滕州市東北
東海國(220-265,東海郡220-232)
祝其縣
今江蘇省贛榆縣西北
利城郡(220-226?)→東海國(226?-265,東海郡226-232)
利城縣
今江蘇省贛榆縣西
利城郡(220-226?)→東海國(226?-265,東海郡226-232)
陰平縣
今山東省棗莊市西南
東海郡(?)
無考縣份。
贛榆縣
今江蘇省贛榆縣北
利城郡(220-226?)→東海郡(?)
魏時廢縣。[參 41]
琅邪郡(9)
開陽縣
開陽縣
今山東省臨沂市北
琅邪國(220-265,琅邪郡220-232)
為卞秉侯國
臨沂縣
今山東省臨沂市西北
琅邪國(220-265,琅邪郡220-232)
陽都縣
今山東省沂南縣南
琅邪國(220-265,琅邪郡220-232)
繒縣
今山東省蒼山縣西北
琅邪國(220-265,琅邪郡220-232)
即丘縣
今山東省臨沂市東南
琅邪國(220-265,琅邪郡220-232)
費縣[註 27]
今山東省費縣北
泰山郡(220-?)→琅邪郡(?-265)
安丘縣
今山東省安丘市西南
城陽郡(220-?)→琅邪國(?-265)
東莞縣
今山東省沂水縣
東莞郡(220-?)→琅邪國(?-265)
東安縣
今山東省沂南縣北
東莞郡(220-?)→琅邪國(?-265)
城陽郡(12)
東武縣
東武縣
今山東省諸城市
城陽郡(220-265)
為王基侯國。
莒縣
今山東省莒縣
城陽郡(220-265)
諸縣
今山東省諸城市西南
城陽郡(220-265)
壯武縣
今青岛市即墨区西
城陽郡(220-265)
淳于縣
今山東省安丘市東北
城陽郡(220-265)
高密縣
今山東省高密市東
城陽郡(220-265)
昌安縣
今山東省安丘市東南
城陽郡(220-265)
平昌縣
今山東省諸城市西北
城陽郡(220-265)
夷安縣
今山東省高密市
城陽郡(220-265)
姑幕縣[註 28]
今山東省安丘市南石埠子鎮[註 29]
城陽郡(220-265)
黔陬縣[註 30]
今山東省膠州市西南
城陽郡(220-265)
朱虛縣
今山東省臨朐縣東南
北海郡(220-?)→城陽郡(?-265)
揚州
编辑
東漢末年揚州由魏、吳分治,曹魏揚州治壽春縣。範圍在今安徽省淮河以南,大別山、巢湖以北一帶。
郡級行政區
编辑
曹魏揚州領九江、廬江2郡。黃初年間(220-226)增置安豐郡。九江郡後來改名淮南郡。正元二年(255年)安豐郡廢郡併入廬江郡。魏末領2郡。
淮南郡
東漢舊郡,黃初二年(221年)封宗室曹邕為淮南公,九江郡改稱淮南國,四年(223年)廢國為淮南郡。[參 42]太和六年(232年)又封曹彪為楚王,改淮南郡為楚國。永嘉三年(251年)楚王曹彪有罪自殺,國除為郡。[參 43]郡治壽春縣(今安徽省壽縣),領壽春、陰陵、成德、西曲陽、合肥、鍾離、下蔡、平阿、義成9縣。魏時鍾離縣長馬茂投吳,縣遂被廢。曹魏末領壽春、成德、下蔡、義成、西曲陽、平阿、合肥、陰陵8縣。[註 31]
廬江郡
東漢末廬江郡由魏、吳分治,黃初三年(222年)封宗室曹徽為廬江王,改廬江郡為廬江國,四年(223年)廢國為郡。[參 44]曹魏廬江郡治六安縣(今安徽省六安縣北),領六安、灊、陽泉、雩婁、蓼、安豐、安風7縣。黃初年間(220-226)分陽泉、雩婁、蓼、安豐、安風5縣置安豐郡。正元二年(255年)安豐郡安風、陽泉、雩婁、蓼、安豐、松滋6縣來隸。曹魏末領六安、灊、安風、陽泉、雩婁、蓼、安豐、松滋8縣。[註 32]
安豐郡(廢除)
曹魏黃初年間(220-226)分廬江郡置,[參 45]郡治安風縣(今安徽省六安縣北),領安風、陽泉、雩婁、蓼、安豐5縣。後增置松滋縣。正元二年(255年)毌丘儉叛亂失敗後廢郡併入廬江郡。[註 33]
縣級行政區
编辑
揚州(州治:壽春縣)
說明:本表為咸熙二年(265年)揚州各郡所轄的縣份;以深灰色表示者,為曾經建置,後來廢除的縣份
郡名(縣數)
郡治
縣名
今地位置(2012年12月)
隸屬郡國
備注
淮南郡(8)
壽春縣
壽春縣
今安徽省壽縣
淮南郡(220-265,九江郡220-221,淮南國221-223,楚國232-251)
成德縣
今安徽省合肥市西北
淮南郡(220-265,九江郡220-221,淮南國221-223,楚國232-251)
下蔡縣
今安徽省鳳臺縣
淮南郡(220-265,九江郡220-221,淮南國221-223,楚國232-251)
義成縣
今安徽省蚌埠市西北
淮南郡(220-265,九江郡220-221,淮南國221-223,楚國232-251)
西曲陽縣
今安徽省淮南市東南
淮南郡(220-265,九江郡220-221,淮南國221-223,楚國232-251)
平阿縣
今安徽省淮南市北
淮南郡(220-265,九江郡220-221,淮南國221-223,楚國232-251)
合肥縣
今安徽省合肥市
淮南郡(220-265,九江郡220-221,淮南國221-223,楚國232-251)
陰陵縣
今安徽省長豐縣西北
淮南郡(220-265,九江郡220-221,淮南國221-223,楚國232-251)
鍾離縣
今安徽省蚌埠市東
淮南郡(220-240?,九江郡220-221,淮南國221-223,楚國232-240?)
魏時鍾離縣長馬茂投吳,縣遂被廢。[參 46]
逡遒縣
東漢末廢棄縣份。地為魏據。
廬江郡(8)
六安縣
六安縣
今安徽省六安市北
廬江郡(220-265,廬江國222-223)
灊縣
今安徽省六安市南
廬江郡(220-265,廬江國222-223)
安風縣
今安徽省霍丘縣西南
廬江郡(220-225?,廬江國222-223)→安豐郡(225?-255?)→廬江郡(255?-265)
陽泉縣
今安徽省壽縣西南
廬江郡(220-225?,廬江國222-223)→安豐郡(225?-255?)→廬江郡(255?-265)
雩婁縣
今安徽省金寨縣北
廬江郡(220-225?,廬江國222-223)→安豐郡(225?-255?)→廬江郡(255?-265)
蓼縣
今河南省固始縣南
廬江郡(220-225?,廬江國222-223)→安豐郡(225?-255?)→廬江郡(255?-265)
安豐縣
今河南省固始縣南
廬江郡(220-225?,廬江國222-223)→安豐郡(225?-255?)→廬江郡(255?-265)
松滋縣
今安徽省霍丘縣東
安豐郡(?-255?)→廬江郡(255?-265)
魏時置縣。[參 47]
舒縣
東漢末廢棄縣份。地為魏據。
龍舒縣
東漢末廢棄縣份。地為魏據。
青州
编辑
曹魏青州州治所在廣縣(今山東省青州市)。範圍在今山東省的東從海山東半島而西至泰山、黃河東岸一帶。
郡級行政區
编辑
曹魏青州領北海、東萊、齊、濟南、樂安5郡。
北海國
東漢舊郡,郡治平壽縣(今山東省濰坊市南),領平壽、劇、營陵、都昌、朱虛、東安平、膠東、即墨、下密、挺、觀陽11縣。魏時東安平縣移屬齊國,[參 48]挺縣移屬東萊郡,朱虛縣移屬城陽郡,廢觀陽縣。黃初三年(222年)封曹蕤為北海王,五年(224年)徙封贊縣王,[註 35]太和六年(232年)復封北海王,青龍元年(233年)曹蕤去世,國仍未廢為郡。魏末年領平壽、下密、膠東、即墨、都昌、營陵、劇7縣。
東萊郡
東漢舊郡,郡治黃縣(今山東省蓬萊市東),領黃、牟平、惤、曲城、掖、當利、東牟、昌陽、盧鄉、長廣、葛盧、不其12縣。曹魏時東牟、葛盧2縣已不可考。魏末領黃、掖、當利、盧鄉、曲城、惤、長廣、不其、牟平、昌陽、挺11縣。
齊國
東漢舊郡,郡治臨菑縣(今山東省淄博市東北),領臨菑、西安、昌國、廣饒、廣、般陽6縣。曹魏時北海郡東安平縣及東莞郡臨朐來隸。[參 48]新置益都縣(不詳何時)、新沓(239年置)、新汶(240年置)、南豐(240年置)。青龍三年(235年)封曹芳為齊王。魏末領臨菑、西安、昌國、般陽、廣饒、廣、東安平、臨朐、益都、新沓、新汶、南豐12縣。
濟南國
東漢舊郡,郡治東平陵縣(今山東省章丘市西北),領東平陵、著、於陵、台、菅、土鼓、梁鄒、鄒平、東朝陽、歷城10縣。曹魏正始七年(246年),任城王曹楷徙封濟南王,郡改稱濟南國,正元(254-256)、景元年間(260-264),平原郡漯陰、祝阿2縣來隸。[參 49]魏末領東平陵、於陵、歷城、東朝陽、菅、著、鄒平、土鼓、梁鄒、台、漯陰、祝阿12縣。
樂安郡
東漢舊郡,郡治高苑縣(今山東省淄博市西北),領高苑、臨濟、博昌、蓼城、壽光、千乘、樂安、利、益9縣。
縣級行政區
编辑
青州(州治:廣縣)
說明:本表為咸熙二年(265年)青州各郡所轄的縣份;以深灰色表示者,為曾經建置,後來廢除的縣份
郡名(縣數)
郡治
縣名
今地位置(2012年12月)
隸屬郡國
備注
北海國(7)
平壽縣
平壽縣
今山東省濰坊市南
北海國(220-265,北海郡220-222、224-232)
下密縣
今山東省昌邑市東
北海國(220-265,北海郡220-222、224-232)
膠東縣
今山東省平度市
北海國(220-265,北海郡220-222、224-232)
即墨縣
今山東省平度市東南
北海國(220-265,北海郡220-222、224-232)
都昌縣
今山東省昌邑市
北海國(220-265,北海郡220-222、224-232)
營陵縣
今山東省昌樂縣東南
北海國(220-265,北海郡220-222、224-232)
劇縣
今山東省壽光市南
北海國(220-265,北海郡220-222、224-232)
觀陽縣
今山東省海陽縣
北海郡(220-?)
魏時已廢縣。[參 50]
東萊郡(11)
黃縣
黃縣
今山東省蓬萊市東
東萊郡(220-265)
掖縣
今山東省掖縣
東萊郡(220-265)
當利縣
今山東省掖縣西南
東萊郡(220-265)
盧鄉縣
今山東省掖縣南
東萊郡(220-265)
曲城縣
今山東省招遠市西北
東萊郡(220-265)
惤縣
今山東省蓬萊市西南
東萊郡(220-265)
長廣縣
今山東省萊陽市東
東萊郡(220-265)
不其縣
今青岛市城阳区南
東萊郡(220-265)
牟平縣
今煙臺市西牟平區
東萊郡(220-265)
昌陽縣
今山東省萊陽市
東萊郡(220-265)
挺縣
今山東省萊陽市南
北海郡(220-?)→東萊郡(?-265)
東牟縣
今山東省煙台市牟平區
東萊郡(?)
無考縣份。
葛盧縣
今山東省膠州市
東萊郡(?)
無考縣份。
齊國(12)
臨菑縣
臨菑縣
今山東省淄博市東北
齊國(220-265,齊郡220-235)
西安縣
今山東省桓臺縣東
齊國(220-265,齊郡220-235)
昌國縣
今山東省淄博市東南
齊國(220-265,齊郡220-235)
般陽縣
今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
齊國(220-265,齊郡220-235)
廣饒縣
今山東省廣饒縣東北
齊國(220-265,齊郡220-235)
廣縣
今山東省青州市西南
齊國(220-265,齊郡220-235)
臨朐縣
今山東省臨朐縣
東莞郡(220-?)→齊國(?-265)
東安平縣
今山東省淄博市東北
北海郡(220-235?)→齊國(235?-265)
益都縣
今山東省臨朐縣
齊國(?-265)
曹魏時置縣。[參 51]
新沓縣
今山東省淄博市南淄川區
齊國(239-265)
景初三年(239年)置縣,以安頓遼東郡沓氏縣居民。[參 52]
新汶縣
今山東省臨朐縣
齊國(240-265)
正始元年(239年)分西安、臨菑、昌國縣界置縣,以安頓遼東郡汶縣居民。[參 53]
南豐縣
今山東省臨朐縣
齊國(240-265)
正始元年(239年)分西安、臨菑、昌國縣界置縣,以安頓遼東郡北豐縣居民。[參 53]
濟南國(12)
東平陵縣
東平陵縣
今山東省章丘市西北
濟南國(220-265,濟南郡220-246)
於陵縣
今山東省鄒平縣東南
濟南國(220-265,濟南郡220-246)
歷城縣
今山東省濟南市
濟南國(220-265,濟南郡220-246)
東朝陽縣
今山東省濟陽縣東北
濟南國(220-265,濟南郡220-246)
菅縣
今山東省濟陽縣東
濟南國(220-265,濟南郡220-246)
著縣
今山東省濟陽縣西
濟南國(220-265,濟南郡220-246)
鄒平縣
今山東省高青縣西南
濟南國(220-265,濟南郡220-246)
土鼓縣
今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西
濟南國(220-265,濟南郡220-246)
梁鄒縣
今山東省鄒平縣東北
濟南國(220-265,濟南郡220-246)
台縣
今山東省濟南市東
濟南國(220-265,濟南郡220-246)
漯陰縣
今山東省濟陽縣西南孫耿鎮
平原郡(220-?)→濟南郡(?-265)
祝阿縣
今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東北
平原郡(220-?)→濟南郡(?-265)
樂安郡(9)
高苑縣
高苑縣
今山東省淄博市西北
樂安郡(220-265)
臨濟縣
今山東省高青縣東南
樂安郡(220-265)
博昌縣
今山東省博興縣東南
樂安郡(220-265)
蓼城縣
今山東省利津縣東南
樂安郡(220-265)
壽光縣
今山東省壽光縣東北
樂安郡(220-265)
千乘縣
今山東省高青縣東南
樂安郡(220-265)
樂安縣
今山東省博興縣北
樂安郡(220-265)
利縣
今山東省博興縣東
樂安郡(220-265)
益縣
今山東省壽光市東北
樂安郡(220-265)
荊州
编辑
東漢末年荊州由魏、吳分治,黃初三年(222年)五月以荊州江北稱郢州,同年十月復稱荊州。[參 54]曹魏荊州治宛縣。範圍在今河南省西南部(南陽大部分,信陽西南),湖北省長江以北大部分地區,陝西省東南部(安康大部分、商洛南部)。
郡級行政區
编辑
曹魏荊州領南陽、章陵、襄陽、南鄉、江夏5郡。增置新城(220年置)、魏興(221年置)、義陽(223年置,240年廢)、上庸(228年置,230年廢;237年復置,後廢;259年復置)、錫郡(228年置,237年廢)。魏末領7郡。
南陽郡
東漢舊郡,郡治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領宛、冠軍、葉、新野、西鄂、雉、魯陽、犨、堵陽、博望、舞陰、比陽、棘陽、湖陽、育陽、涅陽、鄧、酈、穰、朝陽、安眾、成都、蔡陽23縣。魏時成都縣不可考,正始年間(240-249)義陽郡安昌、隨、平氏、復陽、平林、義陽6縣來隸。魏末領宛、西鄂、雉、魯陽、犨、博望、堵陽、葉、舞陰、比陽、冠軍、酈、涅陽、育陽、朝陽、安眾、湖陽、穰、鄧、蔡陽、棘陽、新野、安昌、隨、平氏、復陽、平林、義陽28縣。[註 36]
南鄉郡
東漢舊郡,郡治南鄉縣(今河南省淅川縣西南),領南鄉、酇、順陽、丹水、武當、析、陰、筑陽8縣,至魏末不變。
襄陽郡
東漢舊郡,郡治襄陽縣(今湖北省襄陽市),領襄陽、中盧、鄀、山都、臨沮、宜城、旍陽、邔8縣,後取得吳國編縣,至魏末不變。
附:襄陽南部都尉
景初元年(237年)以襄陽南部的臨沮、宜城、旍陽、邔4縣屬之。都尉治地不詳。[參 55]
江夏郡
東漢末江夏郡由魏、吳分治,郡治石陽縣(今湖北省漢川市西北),嘉平三年(251)移治安陸縣上昶城(今湖北省雲夢縣)[註 37],領石陽、鄳2縣。黃初七年(226)左右攻取吳江夏郡的安陸、新市(後改名南新市)2縣。正始年間(240-249)義陽郡平春縣來隸。魏末領石陽、鄳、安陸、南新市、平春5縣。
附:江夏南部都尉
黃初七年(226年)吳將諸葛瑾、張霸等人入侵荊州襄陽,被魏將司馬懿打敗,可能在此時攻取吳江夏郡的安陸、新市2縣。太和元年(227年)置江夏南部都尉。[參 56]領縣蓋安陸、新市2縣。
魏興郡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分漢中郡置西城郡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為蜀將孟達、劉封所取。延康元年(220年)西城太守申儀舉郡降魏,郡廢併入新城郡。[參 57]黃初二年(221年)置魏興郡。郡治西城縣(今陝西省安康市)[參 58],領西城、安陽、魏陽、平陽4縣。景初元年(237年)錫郡錫縣來隸。魏末領西城、安陽、魏陽、平陽、錫5縣。
上庸郡
蜀漢所置,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降魏,郡廢併入新城郡。[參 57]太和二年(228年)分新城郡3縣復置,四年(230年)廢郡併入新城、錫2郡。景初元年(237年)復置,正始年間(240-249)又廢郡併入新城郡。甘露四年(259年)復分新城郡置。[參 59]郡治上庸縣(今湖北省竹山縣西南),領上庸、錫(220年移屬魏興郡)、武陵(228年自新城郡來隸,後復歸)、巫(228年自新城郡來歸)、安富(237年自錫郡來歸)、魏陽(237年自魏興郡來歸,240年後移屬魏興郡)6縣。增置廣昌(不詳年代)、建始(不詳年代)2縣。魏末領上庸、武陵、巫、安富、廣昌、建始6縣。[註 38]
新城郡
延康元年(220年)曹魏合併西城、上庸、房陵3郡置。郡治房陵縣(今湖北省房縣),領原西城郡的西城、安陽、魏陽、平陽4縣,上庸郡的上庸、錫、巫3縣,房陵郡的房陵、武陵2縣。[參 57]魏時增置綏陽(不詳年代)、昌魏(不詳年代)、沶鄉(不詳年代)3縣。西城、安陽、魏陽、平陽4縣移屬魏興郡,上庸、武陵(230年復歸)、巫、安富4縣移屬上庸郡,錫縣移屬錫郡。魏末領房陵、綏陽、昌魏、沶鄉4縣。
房陵郡(廢除)
蜀漢所置,領房陵、武陵2縣。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降魏,郡廢併入新城郡。[參 57]
錫郡(廢除)
太和二年(228年)分新城郡置,郡治錫縣(今陝西省白河縣),領錫、安富(約228年置)、上庸(230年自上庸郡來隸)3縣。景初元年(237年)廢郡併入上庸、魏興2郡。[參 59]
義陽郡(廢除)
東漢為章陵郡,郡治章陵縣(今湖北省棗陽市南),領章陵、隨、平氏、復陽、襄鄉、平春6縣。魏時襄鄉縣不可考,章陵縣改名安昌縣(221年),增置平林(漢末魏初置)、義陽(222年置)2縣。黃初三年(222年)曹魏封宗室曹據為章陵王,後改為義陽王,章陵郡改為義陽國,明年國除為義陽郡。[參 60]景初元年(237年)襄陽郡鄀縣來隸。[參 61]正始元年(240年)左右廢郡併入南陽、襄陽2郡。[參 62]
縣級行政區
编辑
荊州(州治:宛縣)
說明:本表為咸熙二年(265年)荊州各郡所轄的縣份;以深灰色表示者,為曾經建置,後來廢除的縣份
郡名(縣數)
郡治
縣名
今地位置(2012年12月)
隸屬郡國
備注
南陽郡(28)
宛縣
宛縣
今河南省南陽市
南陽郡(220-265)
西鄂縣
今河南省南陽市北
南陽郡(220-265)
雉縣
今河南省方城縣西北
南陽郡(220-265)
魯陽縣
今河南省魯山縣
南陽郡(220-265)
犨縣
今河南省平頂山市西南
南陽郡(220-265)
博望縣
今河南省方城縣西南
南陽郡(220-265)
堵陽縣
今河南省方城縣
南陽郡(220-265)
葉縣
今河南省葉縣西南
南陽郡(220-265)
舞陰縣
今河南省社旗縣東南
南陽郡(220-265)
比陽縣
今河南省泌陽縣
南陽郡(220-265)
冠軍縣
今河南省鄧州市西北
南陽郡(220-265)
酈縣
今河南省內鄉縣北
南陽郡(220-265)
涅陽縣
今河南省南陽市西南
南陽郡(220-265)
育陽縣
今河南省新野縣北
南陽郡(220-265)
為黃權侯國。
朝陽縣
今河南省新野縣西
南陽郡(220-265)
安眾縣
今河南省鄧州市東北
南陽郡(220-265)
湖陽縣
今河南省唐河縣西南
南陽郡(220-265)
穰縣
今河南省鄧州市
南陽郡(220-265)
鄧縣
今湖北省襄陽市北
南陽郡(220-265)
為鄧艾侯國。
蔡陽縣
今湖北省棗陽市西
南陽郡(220-265)
棘陽縣[註 39]
今河南省南陽市南
南陽郡(220-265)
新野縣[註 40]
今河南省新野縣
南陽郡(220-265)
為文聘侯國。
安昌縣
今湖北省棗陽市南
義陽郡(220-240?,章陵郡220-222,義陽國222)→南陽郡(240?-265)
東漢為章陵縣,黃初二年(221年)改名安昌縣。[參 63]
隨縣
今湖北省隨州市
義陽郡(220-240?,章陵郡220-222,義陽國222)→南陽郡(240?-265)
平氏縣
今河南省桐柏縣西
義陽郡(220-240?,章陵郡220-222,義陽國222)→南陽郡(240?-265)
復陽縣
今河南省桐柏縣西
義陽郡(220-240?,章陵郡220-222,義陽國222)→南陽郡(240?-265)
平林縣
今湖北省隨縣東北
義陽郡(220-240?,章陵郡220-222,義陽國222)→南陽郡(240?-265)
漢末魏初之際已置縣。[註 41]
義陽縣
今河南省桐柏縣東
義陽郡(220-240?,章陵郡220-222,義陽國222)→南陽郡(240?-265)
曹魏黃初三年(222年)以前分平氏縣置縣。[參 64]
山都縣
地望不詳
南陽郡(?)
魏時不可考。
襄鄉縣[註 42]
今湖北省棗陽市
義陽郡(?,章陵郡?,義陽國?)→南陽郡(?)
魏時不可考。
南鄉郡(8)
南鄉縣
南鄉縣
今河南省淅川縣西北
南鄉郡(220-265)
酇縣
今湖北省老河口市西北
南鄉郡(220-265)
順陽縣
今河南省內鄉縣西
南鄉郡(220-265)
丹水縣
今河南省淅川縣西
南鄉郡(220-265)
武當縣
今湖北省鄖縣東南
南鄉郡(220-265)
析縣
今河南省西峽縣
南鄉郡(220-265)
陰縣
今湖北省老河口市西北
南鄉郡(220-265)
筑陽縣
今湖北省老河口市西南
南鄉郡(220-265)
襄陽郡(9)
襄陽縣
襄陽縣
今湖北省襄陽市
襄陽郡(220-265)
中盧縣
今湖北省襄陽市西南
襄陽郡(220-265)
鄀縣
今湖北省宜城市東南
襄陽郡(220-265)
山都縣[註 43]
今湖北省襄陽市西北
襄陽郡(220-265)
臨沮縣
今湖北省遠安縣西北
襄陽郡(220-265)
宜城縣
今湖北省宜城市東南鄭集鎮
襄陽郡(220-265)
旍陽縣
今湖北省枝江市東北
襄陽郡(220-265)
邔縣
今湖北省宜城市北
襄陽郡(220-265)
編縣
今湖北省荊門市西北
襄陽郡(?-265)
吳時入魏。[註 44]
江夏郡(5)
安陸縣
安陸縣
今湖北省雲夢縣
江夏郡(226?-265)
本吳地,疑在黃初七年(226年)吳將諸葛瑾、張霸等人入侵荊州時被司馬懿打敗並攻取此縣。[參 56]
石陽縣
今湖北省漢川市西北
江夏郡(220-265)
鄳縣
今河南省信陽市
江夏郡(220-265)
南新市縣
今湖北省京山縣東北
江夏郡(226?-265)
本吳地新市縣,疑在黃初七年(226年)吳將諸葛瑾、張霸等人入侵荊州時被司馬懿打敗並攻取此縣。[參 56]因與中山郡新市縣重名,故縣名加「南」字。[參 65]
平春縣
今河南省信陽市平橋區西北
義陽郡(220-240?,章陵郡220-222,義陽國222)→江夏郡(240?-265)
魏興郡(5)
西城縣
西城縣
今陝西省安康市
西城郡(220)→新城郡(220-221)→魏興郡(221-265)
安陽縣
今陝西省石泉縣東南
西城郡(220)→新城郡(220-221)→魏興郡(221-265)
魏陽縣
地望不詳
西城郡(220)→新城郡(220-221)→魏興郡(221-237)→上庸郡(237-240?)→魏興郡(240?-265)
平陽縣
今湖北省鄖西縣西
西城郡(220)→新城郡(220-221)→魏興郡(221-265)
魏時置縣。[參 66]
錫縣
今陝西省白河縣
上庸郡(220)→新城郡(220-228)→錫郡(228-237)→魏興郡(237-265)
上庸郡(6)
上庸縣
上庸縣
今湖北省竹山縣南
上庸郡(220)→新城郡(220-228)→上庸郡(228-230)→錫郡(230-237)→上庸郡(237-240?)→新城郡(240?-259)→上庸郡(259-265)
巫縣
地望不詳
上庸郡(220)→新城郡(220-228)→上庸郡(228-230)→新城郡(230-237)→上庸郡(237-240?)→新城郡(240?-259)→上庸郡(259-265)
安富縣
地望不詳
錫郡(228-237)→上庸郡(237-240?)→新城郡(240?-259)→上庸郡(259-265)
魏時置縣。(疑與錫郡同時)
廣昌縣
地望不詳
上庸郡(?)→新城郡(?)→上庸郡(259-265)
疑是魏置。[參 67]
建始縣
今湖北省竹山縣西北
上庸郡(?)→新城郡(?)→上庸郡(259-265)
魏時置縣。(不詳何時)[參 68]
武陵縣
今湖北省竹山縣西
上庸郡(220)→新城郡(220-228)→上庸郡(228-230)→新城郡(230-259)→上庸郡(259-265)
新城郡(4)
房陵縣
房陵縣
今湖北省房縣
房陵郡(220)→新城郡(220-265)
綏陽縣[註 45]
今湖北省房縣西南一百七十里
新城郡(?-265)
魏時置縣。(不詳何時)[參 69]
昌魏縣
今湖北省房縣南
新城郡(?-265)
魏時置縣。(不詳何時)[參 70]
沶鄉縣
今湖北省南漳縣西南
新城郡(?-265)
魏時置縣。(不詳何時)[參 71]
雍州
编辑
新朝王莽时期设立河西五郡,武威、酒泉、敦煌、張掖、西海、金城6郡置雍州,治所武威郡姑臧县。東漢興平元年(194年)分涼州河西武威、酒泉、敦煌、張掖4郡置雍州,治所武威郡姑臧县。[參 72]建安十八年(213年)擴大州域至關中、隴右一帶。[參 73]三國以後州域縮小至今陝西省關中平原及甘肅省黃河以東一帶。
郡級行政區
武威郡
编辑
治姑臧县,初领姑臧、张掖、武威、休屠、揟次、鸾鸟、朴褱、媪围、鹯阴、袓厉、显美、宣威、仓松13县,设有左骑1城、千人官1城,共计13县2城。
金城郡(25年 - 220年)
建武十二年(36年)省金城郡入陇西郡;次年(37年)复置,领允吾、浩亹、令居、枝阳、金城、榆中、允街、临羌、破羌、安夷10县。建安十八年(213年)以前析金城郡临羌、破羌、安夷3县置西平郡;同年归属雍州管辖。东汉末,领允吾、浩亹、令居、枝阳、金城、榆中、允街7县。
张掖郡(25年 - 220年)
编辑
治觻得县。初领觻得、昭武、删丹、氐池、屋兰、显美、居延、日勒、骊靬、番和10县。永初年间(107 - 113),显美县移属武威郡,居延县移属张掖居延属国。建安中,日勒县移属西郡。东汉末领觻得、昭武、删丹、氐池、屋兰、骊靬、番和7县。
酒泉郡(25年 - 220年)
编辑
治禄福县。初领禄福、表氏、乐涫、天衣、玉门、会水、沙头、绥弥、干齐9县。东汉时省天衣县,新置延寿县,绥弥县改名安弥县,至东汉末未变。
敦煌郡(25年 - 220年)
编辑
治敦煌县。初领敦煌、冥安、效谷、渊泉、广至、龙勒6县。至东汉末未变。
张掖属国(113年以前 - ?)
编辑
汉安帝永初年间(107-113)分张掖郡置张掖属国,设侯官、左骑、千人、司马官、千人官5官,各治1地(治今地均不详),无具体城名。
雍州刺史部
说明:本表主要依据《续汉书·郡国志》,并参考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钱林书《续汉书郡国志汇释》及相关网站,整理而成。
郡名
(县数)
郡治
县名
今地位置(2013年5月)
隶属郡国
备注
张掖郡(武威郡)
(15)
姑臧县
姑臧县
今甘肃省武威市
武威郡(25-220)
张掖县
今甘肃省古浪县西北
武威郡(25-220)
武威县
今甘肃省民勤县东北
武威郡(25-220)
休屠县
今甘肃省武威市北
武威郡(25-220)
揟次县
疑在今甘肃省古浪县北
武威郡(25-220)
鸾乌县
今甘肃省武威市南
武威郡(25-220)
扑褱县
今甘肃省古浪县东北
武威郡(25-220)
媪围县
在今甘肃省皋兰县西北以及今景泰县
武威郡(25-220)
苍松县
今甘肃省武威市东南
武威郡(25-220)
宣威县
今甘肃省民勤县西南
武威郡(25-220)
袓厉县
今甘肃省会宁县西北
安定郡(129-111)→武威郡(111-220)
鹑阴县
今甘肃省靖远县西北与景泰、皋兰2县交界处
安定郡(129-111)→武威郡(111-220)
显美县
今甘肃省永昌县东
张掖郡(25-111)→武威郡(111-220)
左骑
地望不详
武威郡(?-220)
千人官
地望不详
武威郡(?-220)
西海郡(西平郡)新设
(4)
西都县
西都县
今青海省西宁市
西平郡(213-220)
临羌县
今青海省湟源县东南
西平郡(213-220)
破羌县
今青海省乐都县东
西平郡(213-220)
安夷县
今青海省西宁市东
西平郡(213-220)
设屏郡(张掖郡)
(7)
觻得縣
觻得縣
今甘肅省張掖市西北
張掖郡(25-220)
昭武縣
今甘肅省臨澤縣東北
張掖郡(25-220)
刪丹縣
今甘肅省山丹縣
張掖郡(25-220)
氐池縣
今甘肅省民樂縣
張掖郡(25-220)
屋蘭縣
今甘肅省山丹縣西北
張掖郡(25-220)
驪靬縣
今甘肅省永昌縣南
張掖郡(25-220)
番和縣
今甘肅省永昌縣西
張掖郡(25-220)
辅平郡(酒泉郡)
(9)
祿福縣
祿福縣
今甘肅省酒泉市
酒泉郡(25-220)
表是縣
今甘肅省高台縣西
酒泉郡(25-220)
樂涫縣
今甘肅省酒泉市東南
酒泉郡(25-220)
玉門縣
今甘肅省玉門市西北
酒泉郡(25-220)
會水縣
今甘肅省高台縣西北
酒泉郡(25-220)
池頭縣
今甘肅省玉門市西北
酒泉郡(25-220)
安彌縣
今甘肅省酒泉市東
酒泉郡(25-220)
西漢名綏彌縣,東漢時改名安彌縣[古 1]。
乾齊縣
今甘肅省玉門市西北
酒泉郡(25-220)
延壽縣
今甘肅省玉門市南
酒泉郡(?-220)
天衣縣
疑今甘肅省肅北蒙古族自治縣東北及肅南裕固族自治縣交界一帶
酒泉郡(25-30)
建武六年(30年)廢縣[註 1]。
敦德郡(敦煌郡)
(6)
敦煌縣
敦煌縣
今甘肅省敦煌市西
敦煌郡(25-220)
冥安縣
今甘肅省安西縣東南
敦煌郡(25-220)
效穀縣
今甘肅省安西縣西南
敦煌郡(25-220)
淵泉縣
今甘肅省安西縣東
敦煌郡(25-220)
廣至縣
今甘肅省安西縣西南
敦煌郡(25-220)
龍勒縣
今甘肅省敦煌市西南
敦煌郡(25-220)
張掖屬國
(5)
無
侯官
地望不詳
張掖屬國(113-?)
左騎
地望不詳
張掖屬國(113-?)
千人
地望不詳
張掖屬國(113-?)
司馬官
地望不詳
張掖屬國(113-?)
千人官
地望不詳
張掖屬國(113-?)
西海郡(金城郡)
(7)
允吾縣
允吾縣
今甘肅省永靖縣西北
金城郡(25-36)→隴西郡(36-37)→金城郡(37-220)
浩亹縣
今甘肅省永登縣西南
金城郡(25-36)→隴西郡(36-37)→金城郡(37-220)
令居縣
今甘肅省永登縣西
金城郡(25-36)→隴西郡(36-37)→金城郡(37-220)
枝陽縣
今甘肅省永登縣南
金城郡(25-36)→隴西郡(36-37)→金城郡(37-220)
金城縣
今甘肅省蘭州市西
金城郡(25-36)→隴西郡(36-37)→金城郡(37-220)
榆中縣
今甘肅省榆中縣西
金城郡(25-36)→隴西郡(36-37)→金城郡(37-220)
允街縣
今甘肅省永登縣南
金城郡(25-36)→隴西郡(36-37)→金城郡(37-220)
郡級行政區
编辑
京兆郡
東漢時為京兆尹,魏時改為京兆郡[參 74],郡治長安縣(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領長安、霸陵、杜陵、新豐、鄭縣、藍田、長陵、陽陵、上雒、商縣、下邽、陰槃12縣。魏時廢陽陵縣(魏初),馮翊郡高陵、池陽縣來隸(220年);改上雒縣為上洛縣(220年),高陵縣為高陸縣(220年),霸陵縣為霸城縣(約220年)。黃初三年(222年)至六年(225年)為京兆王曹禮封國,青龍三年(235年)至正始五年(244年)為秦王曹詢封國。[參 75]魏末領長安、霸城、杜陵、鄭、新豐、藍田、上洛、商、長陵、高陸、池陽、陰槃、下邽13縣。
馮翊郡
東漢時為左馮翊,魏時改為馮翊郡[參 74],郡治臨晉(今陝西省大荔縣東朝邑鎮),領高陵、池陽、雲陽、頻陽、萬年、蓮芍、重泉、臨晉、夏陽、衙、郃陽、祋祤、粟邑13縣。漢末時已廢衙縣,黃初元年(220年)高陵、池陽縣移屬京兆郡;新置懷德縣(不詳何時),廢雲陽縣(太和、青龍年間)。魏末領臨晉、頻陽、蓮芍、重泉、郃陽、夏陽、粟邑、萬年、祋祤、懷德10縣。
扶風郡
東漢時為右扶風,魏時改為扶風郡[參 74],郡治槐里縣(今陝西省興平市東南),領槐里、安陵、平陵、茂陵、鄠縣、郿縣、栒邑、美陽、武功9縣。魏時漢興郡雍、隃麋、杜陽、陳倉、汧5縣來隸,改平陵縣為始平縣(黃初年間),安陵縣魏時不可考。魏末領槐里、武功、鄠、始平、郿、雍、汧、陳倉、美陽、茂陵、隃麋、栒邑、杜陽13縣。
新平郡
東漢舊郡,郡治漆縣(今陝西省彬縣),領漆、鶉觚2縣。至魏末不變。
北地郡
東漢舊郡,郡治不詳,東漢末領富平、泥陽、弋居、廉、參欒、靈州6僑縣,魏時弋居、廉、參欒、靈州4僑縣已廢;直路縣魏時無考。魏末領泥陽、富平2縣。
安定郡
東漢舊郡,郡治臨涇縣(今甘肅省鎮原縣東南),領臨涇、朝那、烏氏、三水、高平、彭陽6縣,魏時改三水縣為西川縣(不詳何時),至魏末不變。
廣魏郡
曹魏太和二年(228年)以後分天水郡置,[註 46]郡治臨渭縣(今甘肅省天水市東),領臨渭、平襄、略陽、隴4縣,[註 47]至魏末不變。
天水郡
東漢為漢陽郡,魏時改為天水郡,郡治冀縣(今甘肅省甘谷縣東),領冀、望恆、阿陽、略陽、勇士、成紀、隴、蘭干、平襄、顯親、西、豲道、新興、中陶、上邽、清水、罕幵、緜諸道18縣。魏時豲道、中陶、新興3縣移屬南安郡(黃初年間),平襄、略陽、隴3縣移屬廣魏郡(228年以後);望恆、蘭干、罕幵、勇士、緜諸道5縣魏時無考。魏末領冀、上邽、顯親、成紀、西、阿陽、新陽7縣。
南安郡
東漢中平五年(188年)置郡,建安十九年(214年)郡廢併入隴西郡。[註 48]曹魏時復置郡,郡治豲道縣(今甘肅省隴西縣東南),領豲道、中陶、新興3縣,至魏末不變。
隴西郡
東漢舊郡,郡治襄武縣(今甘肅省隴西縣東),領狄道、安故、氐道、首陽、大夏、襄武、臨洮、鄣、河關9縣。安故、大夏、鄣、氐道4縣無考。魏末領襄武、首陽、臨洮、狄道、河關、枹罕6縣。
武都郡
東漢舊郡,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攻取漢中後,曹操以「武都孤遠」,令太守楊阜前後遷徙居民1萬餘戶,安置於京兆、扶風、天水交界處,各縣逐廢[參 76]。太和三年(229)諸葛亮北伐時攻取此地。[參 77]景元四年(263年)平蜀後劃入雍州。郡治下辨縣(今甘肅省成縣西北),領下辨、河池、故道、沮、武都、羌道6縣。
漢興郡(已廢)
東漢舊郡,領雍縣、隃麋、杜陽、陳倉、汧縣5縣,漢末魏初之際已廢郡併入扶風郡。
縣級行政區
编辑
雍州(州治:長安縣)
說明:本表為咸熙二年(265年)雍州各郡所轄的縣份;以深灰色表示者,為曾經建置,後來廢除的縣份
郡名(縣數)
郡治
縣名
今地位置(2012年12月)
隸屬郡國
備注
京兆郡(13)
長安縣
長安縣
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
京兆郡(220-265,京兆國222-225,秦國235-244)
霸城縣
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北
京兆郡(220-265,京兆國222-225,秦國235-244)
東漢為霸陵縣,魏景初元年(237年)以前改名霸城縣。[註 49]
杜陵縣[註 50]
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
京兆郡(220-265,京兆國222-225,秦國235-244)
鄭縣
今陝西省華縣
京兆郡(220-265,京兆國222-225,秦國235-244)
新豐縣
今陝西省渭南市南
京兆郡(220-265,京兆國222-225,秦國235-244)
藍田縣
今陝西省藍田縣東
京兆郡(220-265,京兆國222-225,秦國235-244)
上洛縣
今陝西省商州市
京兆郡(220-265,京兆國222-225,秦國235-244)
商縣
今陝西省丹鳳縣
京兆郡(220-265,京兆國222-225,秦國235-244)
長陵縣
今陝西省咸陽市東北
京兆郡(220-265,京兆國222-225,秦國235-244)
高陸縣
今陝西省高陵縣
馮翊郡(220)→京兆郡(220-265,京兆國222-225,秦國235-244)
東漢為高陵縣,黃初元年(220年)改名高陸縣。[參 78]
池陽縣[註 51]
今陝西省涇陽縣西北
京兆郡(220-265,京兆國222-225,秦國235-244)
陰槃縣[註 52]
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北
京兆郡(220-265,京兆國222-225,秦國235-244)
下邽縣
今陝西省華縣西北
京兆郡(220-265,京兆國222-225,秦國235-244)
陽陵縣
今陝西省咸陽市東北
京兆郡(220-?)
魏時廢縣。[參 79]
馮翊郡(10)
臨晉縣
臨晉縣
今陝西省大荔縣
馮翊郡(220-265)
頻陽縣
今陝西省浦城縣西
馮翊郡(220-265)
蓮芍縣
今陝西省浦城縣南
馮翊郡(220-265)
重泉縣
今陝西省蒲城縣東南
馮翊郡(220-265)
郃陽縣
今陝西省合陽縣東南
馮翊郡(220-265)
夏陽縣
今陝西省韓城市西南
馮翊郡(220-265)
粟邑縣
今陝西省白水縣西北
馮翊郡(220-265)
萬年縣[註 53]
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
馮翊郡(220-265)
祋祤縣[註 54]
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
馮翊郡(220-265)
懷德縣[註 55]
今陝西省大荔縣東南
馮翊郡(?-265)
雲陽縣
今陝西省淳化縣西北
馮翊郡(220-?)
魏太和、青龍年間廢縣。[參 80]
衙縣
今陝西省澄城縣西南
馮翊郡(220?)
漢末魏初時已廢縣。[註 56]
扶風郡(13)
槐里縣
槐里縣
今陝西省興平市東南
扶風郡(220-265)
武功縣
今陝西省眉縣東
扶風郡(220-265)
鄠縣
今陝西省戶縣
扶風郡(220-265)
始平縣
今陝西省咸陽市西北
扶風郡(220-265)
東漢為平陵縣,黃初年間改名始平縣。[參 81]
郿縣
今陝西省扶風縣東南
扶風郡(220-265)
雍縣
今陝西省鳳翔縣南
漢興郡(220?)→扶風郡(220?-265)
汧縣
今陝西省隴縣南
漢興郡(220?)→扶風郡(220?-265)
陳倉縣
今陝西省寶雞市東
漢興郡(220?)→扶風郡(220?-265)
美陽縣
今陝西省扶風縣北
扶風郡(220-265)
茂陵縣[註 57]
今陝西省興平市東北
扶風郡(220-265)
隃麋縣
今陝西省千陽縣東
漢興郡(220?)→扶風郡(220?-265)
栒邑縣
今陝西省旬邑縣東北
扶風郡(220-265)
杜陽縣
今陝西省麟遊縣西北
漢興郡(220?)→扶風郡(220?-265)
安陵縣
今陝西省咸陽市東北
扶風郡(?-?)
無考縣份。[註 58]
新平郡(2)
漆縣
漆縣
今陝西省彬縣
新平郡(220-265)
鶉觚縣
今甘肅省靈台縣
新平郡(220-265)
北地郡(2)
?
泥陽縣
今陝西省耀縣南
北地郡(220-265)
富平縣
今陝西省宣平縣
北地郡(220-265)
直路縣
今陝西省宣平縣
北地郡(?-?)
無考縣份。[註 59]
安定郡(6)
臨涇縣
臨涇縣
今甘肅省鎮原縣東南
安定郡(220-265)
朝那縣
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東南
安定郡(220-265)
烏氏縣
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隆德縣東
安定郡(220-265)
西川縣
今陝西省旬邑縣北
安定郡(220-265)
東漢為三水縣,魏時改名西川縣。[參 82]
高平縣
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
安定郡(220-265)
彭陽縣
今甘肅省鎮原縣
安定郡(220-265)
廣魏郡(4)
臨渭縣
臨渭縣
今甘肅省天水市東
天水郡(220-?)→廣魏郡(?-265)
魏時置縣。(年代不詳)[註 60]
平襄縣
今甘肅省通渭縣西
天水郡(220-?)→廣魏郡(?-265)
略陽縣
今甘肅省秦安縣東北
天水郡(220-?)→廣魏郡(?-265)
隴縣[註 61]
今甘肅省清水縣北
天水郡(220-?)→廣魏郡(?-265)
天水郡(7)
冀縣
冀縣
今甘肅省甘谷縣
天水郡(220-265)
上邽縣
今甘肅省天水市
天水郡(220-265)
顯親縣
今甘肅省秦安縣西北
天水郡(220-265)
成紀縣
今甘肅省通渭縣東
天水郡(220-265)
西縣
今甘肅省禮縣東北
天水郡(220-265)
阿陽縣
今甘肅省靜寧縣西南
天水郡(220-265)
新陽縣
今甘肅省天水市西北
天水郡(?-265)
魏時置縣(不詳何時)。[參 83]
望恆縣
今甘肅省天水市西北
天水郡(?-?)
無考縣份。
蘭干縣
今甘肅省隴西縣東北
天水郡(?-?)
無考縣份。
罕幵縣
今甘肅省天水市東南
天水郡(?-?)
無考縣份。
緜諸道
今甘肅省天水市東北
天水郡(?-?)
無考縣份。
南安郡(3)
獂道縣
豲道縣
今甘肅省隴西縣東南
南安郡(?-265)
中陶縣
今甘肅省武山縣西北鴛鴦鎮
南安郡(?-265)
新興縣[註 62]
今甘肅省武山縣西
南安郡(?-265)
勇士縣[註 63]
今甘肅省榆中縣北
天水郡(?-?)
無考縣份。
隴西郡(6)
襄武縣
襄武縣
今甘肅省隴西縣東
隴西郡(220-265)
首陽縣
今甘肅省渭源縣北
隴西郡(220-265)
臨洮縣
今甘肅省岷縣
隴西郡(220-265)
狄道縣
今甘肅省臨洮縣
隴西郡(220-265)
河關縣
今青海省同仁縣北
隴西郡(220-265)
枹罕縣[註 64]
今甘肅省臨夏市西南
隴西郡(220-265)
氐道縣[註 65]
疑在今甘肅省武山縣、岷縣及禮縣交界處一帶
隴西郡(?-?)
無考縣份。
安故縣
今甘肅省臨洮縣南
隴西郡(?-?)
無考縣份。
大夏縣
今甘肅省廣河縣西
隴西郡(?-?)
無考縣份。
鄣縣
今甘肅省漳縣西南
隴西郡(?-?)
無考縣份。
武都郡(6)
下辨縣
下辨縣
今甘肅省成縣西北
武都郡(264-265)
東漢末已廢縣,建興七年(229年)蜀漢攻取此地後置縣。
河池縣
今甘肅省徽縣西北
武都郡(264-265)
東漢末已廢縣,建興七年(229年)蜀漢攻取此地後復置縣。[參 84]
故道縣
今陝西省寶雞市南
武都郡(264-265)
東漢末已廢縣,建興七年(229年)蜀漢攻取此地後復置縣。[參 84]
沮縣
今陝西省略陽縣東
武都郡(264-265)
東漢末已廢縣,建興七年(229年)蜀漢攻取此地後置縣。
武都縣
今甘肅省西和縣西南
武都郡(264-265)
東漢末已廢縣,建興七年(229年)蜀漢攻取此地後置縣。
羌道縣
今甘肅省宕昌縣西南
武都郡(264-265)
東漢末已廢縣,建興七年(229年)蜀漢攻取此地後置縣。
涼州
编辑
東漢末時已廢州,黃初元年(220年)分雍州河西復置涼州。[參 85]魏時領武威、金城、張掖、酒泉、敦煌、西平、西郡、西海8郡。計魏末轄8郡、47縣。
郡級行政區
编辑
武威郡
東漢舊郡,郡治姑臧縣(今甘肅省武威市南),領姑臧、宣威、倉松、顯美、揟次、武威、鸇陰、袓厲、媼圍、休屠、張掖、鸞鳥、樸褱13縣及左騎官。魏時休屠、張掖、鸞鳥、樸褱4縣及左騎官不可考。魏末領姑臧、宣威、倉松、顯美、揟次、武威、鸇陰、袓厲、媼圍9縣。
金城郡
東漢舊郡,郡治榆中縣(今甘肅省蘭州市東),領榆中、允街、金城、浩亹、白土、令居、允吾、枝陽8縣。魏時枝陽縣不可考。魏末領榆中、允街、金城、浩亹、白土、令居、允吾7縣。
西平郡
東漢舊郡,郡治西都縣(今青海省西寧市),領西都、臨羌、破羌、安夷4縣,至魏末不變。
張掖郡
東漢舊郡,郡治觻得縣(今甘肅省張掖市西北),領觻得、昭武、刪丹、氐池、屋蘭、番和、驪靬7縣,至魏末不變。
西郡
東漢舊郡,領日勒縣(今甘肅省山丹縣東南),至魏末不變。
酒泉郡
東漢舊郡,郡治祿福縣(今甘肅省酒泉市),領祿福、表氏、樂涫、玉門、會水、安彌、延壽、沙頭、乾齊9縣,至魏末不變。
敦煌郡
東漢舊郡,郡治敦煌縣(今甘肅省敦煌市西),領敦煌、效穀、廣至、龍勒、冥安、淵泉6縣。魏時置宜禾、伊吾2縣(不詳何時),至魏末不變。
西海郡
東漢舊郡,領居延縣(今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東南),至魏末不變。
縣級行政區
编辑
涼州(州治姑臧縣)
說明:本表為曹魏咸熙二年(265年)涼州各郡所轄的縣份;以深灰色表示者,為曾經建置,後來廢除的縣份
郡名(縣數)
郡治
縣名
今地位置(2013年5月)
隸屬郡國
備注
武威郡(9)
姑臧縣
姑臧縣
今甘肅省武威市
武威郡(220-265)
宣威縣
今甘肅省民勤縣西南
武威郡(220-265)
倉松縣[註 66]
今甘肅省武威市東南
武威郡(220-265)
顯美縣
今甘肅省永昌縣東
武威郡(220-265)
揟次縣
疑在今甘肅省古浪縣北
武威郡(220-265)
武威縣
今甘肅省民勤縣東北
武威郡(220-265)
鸇陰縣
今甘肅省靖遠縣西北
武威郡(220-265)
袓厲縣
今甘肅省靖遠縣西南
武威郡(220-265)
媼圍縣
疑在今甘肅省皋蘭縣西北一帶
武威郡(220-265)
休屠縣
今甘肅省武威市北
武威郡(?-?)
無考縣份。
張掖縣
今甘肅省古浪縣西北
武威郡(?-?)
無考縣份。
鸞鳥縣
今甘肅省武威市南
武威郡(?-?)
無考縣份。
撲褱縣
今甘肅省古浪縣東北
武威郡(?-?)
無考縣份。
金城郡(8)
榆中縣
榆中縣
今甘肅省榆中縣西
金城郡(220-265)
允街縣
今甘肅省永登縣南
金城郡(220-265)
金城縣
今甘肅省蘭州市西
金城郡(220-265)
浩亹縣
今甘肅省永登縣西南
金城郡(220-265)
白土縣
今甘肅省永靖縣和青海省民和縣之間
金城郡(220-265)
令居縣
今甘肅省永登縣西
金城郡(220-265)
允吾縣
今甘肅省永靖縣西北
金城郡(220-265)
枝陽縣
今甘肅省永登縣南
金城郡(?-?)
無考縣份。
西平郡(4)
西都縣
西都縣
今青海省西寧市
西平郡(220-265)
臨羌縣
今青海省湟源縣東南
西平郡(220-265)
破羌縣
今青海省樂都縣東
西平郡(220-265)
安夷縣
今青海省西寧市東
西平郡(220-265)
張掖郡(7)
觻得縣
觻得縣
今甘肅省張掖市西北
張掖郡(220-265)
昭武縣
今甘肅省臨澤縣東北
張掖郡(220-265)
刪丹縣
今甘肅省山丹縣
張掖郡(220-265)
氐池縣
今甘肅省民樂縣
張掖郡(220-265)
屋蘭縣
今甘肅省山丹縣西北
張掖郡(220-265)
番和縣
今甘肅省永昌縣西
張掖郡(220-265)
驪靬縣
今甘肅省永昌縣南
張掖郡(220-265)
西郡(1)
日勒縣
日勒縣
今甘肅省山丹縣東南
西郡(220-265)
酒泉郡(9)
祿福縣
祿福縣
今甘肅省酒泉市
酒泉郡(220-265)
表是縣
今甘肅省高合縣西
酒泉郡(220-265)
樂涫縣
今甘肅省酒泉市東南
酒泉郡(220-265)
玉門縣
今甘肅省玉門市西北
酒泉郡(220-265)
會水縣
今甘肅省高合縣西北
酒泉郡(220-265)
安彌縣
今甘肅省酒泉市東
酒泉郡(220-265)
延壽縣
今甘肅省玉門市南
酒泉郡(220-265)
沙頭縣
今甘肅省玉門市西北
酒泉郡(220-265)
乾齊縣
今甘肅省玉門市西北
酒泉郡(220-265)
敦煌郡(8)
敦煌縣
敦煌縣
今甘肅省敦煌市西
敦煌郡(220-265)
效穀縣
今甘肅省安西縣西南
敦煌郡(220-265)
廣至縣
今甘肅省安西縣西南
敦煌郡(220-265)
龍勒縣
今甘肅省敦煌市西南
敦煌郡(220-265)
冥安縣
今甘肅省安西縣東南
敦煌郡(220-265)
淵泉縣
今甘肅省安西縣東
敦煌郡(220-265)
宜禾縣
今甘肅省安西縣
敦煌郡(?-265)
魏時分廣至縣置。[參 86]
伊吾縣
今甘肅省安西縣北
敦煌郡(?-265)
魏時置縣。[參 87]
西海郡(1)
居延縣
居延縣
今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東南
西海郡(220-265)
并州
编辑
曹魏并州州治所在晉陽縣(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範圍在今山西省的中部及北部一帶。
郡級行政區
编辑
曹魏并州領太原、上黨、樂平、雁門、新興5郡。黃初二年(221年)置西河郡。青龍三年(235年)曾復置朔方郡,後廢。
太原郡
東漢舊郡,郡治晉陽縣(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領晉陽、界休、榆次、中都、於離、茲氏、狼孟、鄔、盂、平陶、京陵、陽曲、大陵、祁、陽邑、中陽16縣。曹魏黃初二年(221年)茲氏、中陽、界休3縣移屬西河郡。魏末領晉陽、陽曲、榆次、於離、盂、狼孟、陽邑、大陵、祁、平陶、京陵、中都、鄔13縣。
西河郡
東漢末年時已廢郡併入太原郡,曹魏黃初二年(221年)分太原郡3縣置郡,[參 88]郡治茲氏縣(今山西省汾陽市),領茲氏、界休、中陽、離石4縣。
上黨郡
東漢舊郡,郡治壺關縣(今山西省潞城市西),領壺關、潞、屯留、長子、泫氏、高都、襄垣、銅鞮、涅、陭氏、穀遠、陽阿12縣。
樂平郡
東漢建安二十年(215年)後分上黨郡置,郡治沾縣(今山西省和順縣西北),領沾、樂平、上艾3縣。
雁門郡
東漢舊郡,郡治廣武縣(今山西省代縣西南),領廣武、原平、汪陶、劇陽4縣。
新興郡
東漢建安二十年(215年)合併雲中、定襄、五原、朔方4郡置郡,[參 89]郡治九原縣(今山西省忻州市),領九原、定襄、雲中、廣牧、平城、馬邑、慮虒7縣。
朔方郡(廢除)
青龍三年(235年)復置朔方郡,後廢。[參 90]
縣級行政區
编辑
并州(州治:晉陽縣)
說明:本表為咸熙二年(265年)并州各郡所轄的縣份;以深灰色表示者,為曾經建置,後來廢除的縣份
郡名(縣數)
郡治
縣名
今地位置(2012年12月)
隸屬郡國
備注
太原郡(13)
晉陽縣
晉陽縣
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
太原郡(220-265)
陽曲縣
今山西省陽曲縣西南
太原郡(220-265)
為郭淮侯國。
榆次縣
今山西省晉中市
太原郡(220-265)
於離縣
地望不詳
太原郡(220-265)
盂縣
今山西省陽曲縣北
太原郡(220-265)
狼孟縣
今山西省陽曲縣
太原郡(220-265)
陽邑縣
今山西省晉中市南
太原郡(220-265)
大陵縣
今山西省文水縣東北
太原郡(220-265)
祁縣
今山西省祁縣
太原郡(220-265)
平陶縣
今山西省文水縣南
太原郡(220-265)
京陵縣
今山西省平遙縣東
太原郡(220-265)
為王昶侯國。
中都縣
今山西省平遙縣
太原郡(220-265)
為孫資侯國。
鄔縣
今山西省平遙縣西南
太原郡(220-265)
西河郡(4)
茲氏縣
茲氏縣
今山西省汾陽市
太原郡(220-221)→西河郡(221-265)
界休縣
今山西省介休市東
太原郡(220-221)→西河郡(221-265)
中陽縣
今山西省孝義市
太原郡(220-221)→西河郡(221-265)
離石縣
今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
西河郡(222-265)
東漢末年時已廢縣,魏黃初三年(222年)復置縣。[參 91]
上黨郡(12)
壺關縣
壺關縣
今山西省潞城市西
上黨郡(220-265)
潞縣
今山西省潞城市東北
上黨郡(220-265)
屯留縣
今山西省屯留縣北
上黨郡(220-265)
長子縣
今山西省長子縣
上黨郡(220-265)
泫氏縣
今山西省高平市
上黨郡(220-265)
高都縣
今山西省晉城市
上黨郡(220-265)
正元元年(254年)為司馬昭侯國,甘露元年(256年)進為公國[參 92],晉公國、晉王國的首都。
襄垣縣
今山西省襄垣縣北
上黨郡(220-265)
銅鞮縣
今山西省沁縣南
上黨郡(220-265)
涅縣
今山西省武鄉縣西北
上黨郡(220-265)
陭氏縣
今山西省臨猗縣
上黨郡(220-265)
穀遠縣
今山西省沁源縣南
上黨郡(220-265)
陽阿縣
今山西省左權縣
上黨郡(220-265)
樂平郡(3)
沾縣
沾縣
今山西省和順縣北
樂平郡(220-265)
樂平縣
今山西省昔陽縣
樂平郡(220-265)
為董昭侯國。
上艾縣[註 67]
今山西省陽泉市東南
樂平郡(220-265)
雁門郡(4)
廣武縣
廣武縣
今山西省代縣西南
雁門郡(220-265)
原平縣
今山西省原平市
雁門郡(220-265)
汪陶縣
今山西省應縣西
雁門郡(220-265)
劇陽縣
今山西省應縣東北
雁門郡(220-265)
新興郡(7)
九原縣
九原縣
今山西省忻州市
新興郡(220-265)
東漢末年僑治太原郡陽曲縣,後成為實縣,統領太原郡境內五原郡之民。[參 93][參 89]
定襄縣
今山西省定襄縣
新興郡(220-265)
東漢末年僑治太原郡境內,後成為實縣,統領太原郡境內原定襄郡之民。[參 89]
雲中縣
今山西省原平市西
新興郡(220-265)
東漢末年治太原郡境內,後成為實縣,統領太原郡境內原雲中郡之民。[參 89]
廣牧縣
今山西省壽陽縣西北
新興郡(220-265)
東漢末年僑治太原郡境內,後成為實縣,統領太原郡境內原朔方郡之民。[參 89]
平城縣
今山西省大同市
新興郡(220-265)
東漢末年僑治太原郡境內,後成為實縣,統領太原郡境內原雁門郡之民。[參 94]
馬邑縣
今山西省朔州市
新興郡(220-265)
東漢末年僑治太原郡境內,後成為實縣,統領太原郡境內原雁門郡之民。[參 95]
慮虒縣
今山西省五台縣東北
新興郡(220-265)
幽州
编辑
曹魏幽州州治所在薊縣(今北京市)。範圍在今河北省北部,北京市全部,天津市海河以北,遼寧省鐵嶺、新民、朝陽以南及撫順、丹東以西,北朝鮮一部分。
郡級行政區
编辑
曹魏幽州領涿、上谷、廣陽、漁陽、右北平、遼西、代7郡,景初二年(238年)以後增領遼東、昌黎、玄菟、樂浪、帶方5郡,至魏末不變。
涿郡
東漢舊郡,郡治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領涿、逎、故安、范陽、良鄉、方城、北新城7縣。魏時增置容城縣。魏末領8縣。
燕國
東漢為廣陽郡,黃初二年(221年)封魏宗室曹幹為燕公,郡改為燕國,明年燕公曹幹徙封河間王,國改為燕郡。太和六年(232年)封曹宇為燕王,郡復為國。郡治薊縣(今北京市),領薊、安次、昌平、軍都、廣陽5縣,至魏末不變。
漁陽郡
東漢舊郡,郡治漁陽縣(今北京市密雲縣),領漁陽、狐奴、潞、雍奴、泉州、平谷、傂奚、獷平8縣。魏時平谷、傂奚、獷平3縣已不可考。廢狐奴縣置安樂縣(238年)。魏末領漁陽、潞、雍奴、泉州、安樂5縣。
右北平郡
東漢舊郡,郡治土垠縣(今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東),領土垠、徐無、無終、俊靡4縣,至魏末不變。
上谷郡
東漢舊郡,郡治居庸縣(今北京市延慶縣),領居庸、沮陽、下洛、潘、寧、雊瞀、涿鹿、廣寧8縣。魏時寧、雊瞀2縣已不可考。魏末領6縣。
代郡
東漢舊郡,郡治代縣(今河北省蔚縣東北),領代、平舒、當城3縣,至魏末不變。
遼西郡
東漢舊郡,郡治陽樂縣(今河北省盧龍縣東),領陽樂、海陽、肥如、臨渝、令支5縣,至魏末不變。
遼東郡
東漢舊郡,後為遼東公孫氏所據。郡治襄平縣(今遼寧省遼陽市),領襄平、汶、安市、新昌、西安平、北豐、平郭、東沓、遼隊、望平、無慮、番汗、遝氏12縣。魏時番汗、遝氏2縣已不可考,望平縣移屬玄菟郡(不詳何時)。景初二年(238年)司馬懿討平後地入於魏。魏末領9縣。
昌黎郡
東漢置遼東屬國,後地沒於胡,正始五年(244年)復置,領昌黎1縣。[參 96]魏末改置昌黎郡。
玄菟郡
東漢舊郡,郡治高句驪縣(今遼寧省遼陽市東),領高句麗、西蓋馬、上殷台、高顯、候城、遼陽6縣。魏時西蓋馬、上殷台、候城、遼陽4縣已不可考,遼東郡望平縣來隸(不詳何時)。魏末領高句麗、高顯、望平3縣。
樂浪郡
東漢舊郡,郡治朝鮮縣(今朝鮮平壤市),領朝鮮、訁冉邯、浿水、占蟬、遂城、增地、駟望、屯有、鏤方、渾彌、樂都11縣。魏時訁冉邯、占蟬、增地、樂都、浿水5縣已不可考。魏末領朝鮮、屯有、渾彌、遂城、駟望、鏤方6縣。[註 68]
帶方郡
東漢舊郡,郡治帶方縣(朝鮮沙里院市南),領帶方、含資、海冥、列口、長岑、昭明、提奚7縣。
縣級行政區
编辑
幽州(州治:薊縣)
說明:本表為咸熙二年(265年)幽州各郡所轄的縣份;以深灰色表示者,為曾經建置,後來廢除的縣份
郡名(縣數)
郡治
縣名
今地位置(2012年12月)
隸屬郡國
備注
涿郡(8)
涿縣
涿縣
今河北省涿州市
涿郡(220-265)
逎縣
今河北省涿州市西
涿郡(220-265)
故安縣
今河北省定興縣西
涿郡(220-265)
范陽縣
今河北省容城縣西北
涿郡(220-265)
良鄉縣
今北京市房山區東南
涿郡(220-265)
方城縣
今河北省固安縣
涿郡(220-265)
為劉放侯國。
北新城縣
今河北省徐水縣西南
涿郡(220-265)
容城縣
今河北省容城縣北
涿郡(?-265)
魏時置縣,後為盧毓侯國。
燕國(5)
薊縣
薊縣
今北京市中心
燕國(220-265,廣陽郡220-221,燕郡222-232)
安次縣
今河北省廊坊市
燕國(220-265,廣陽郡220-221,燕郡222-232)
昌平縣
今北京市北
燕國(220-265,廣陽郡220-221,燕郡222-232)
軍都縣
今北京市西北
燕國(220-265,廣陽郡220-221,燕郡222-232)
廣陽縣
今北京市西南
燕國(220-265,廣陽郡220-221,燕郡222-232)
漁陽郡(5)
漁陽縣
漁陽縣
今北京市密雲縣
漁陽郡(220-265)
潞縣
今北京市東
漁陽郡(220-265)
雍奴縣
今天津市武清區北
漁陽郡(220-265)
泉州縣
今天津市武清區
漁陽郡(220-265)
安樂縣
今北京市順義區
漁陽郡(238-265)
景初二年(238年)置縣。[參 97]
狐奴縣
今北京市順義區東北
漁陽郡(220-238)
景初二年(238年)廢縣。[參 97]
平谷縣
今北京市平谷區
漁陽郡(?)
無考縣份。
傂奚縣
今北京市密雲縣東北
漁陽郡(?)
無考縣份。
獷平縣
今北京市密雲縣西
漁陽郡(?)
無考縣份。
右北平郡(4)
土垠縣
土垠縣
今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
右北平郡(220-265)
徐無縣
今河北省遵化市東
右北平郡(220-265)
無終縣
今天津市薊縣
右北平郡(220-265)
俊靡縣
今河北省遵化市西北
右北平郡(220-265)
上谷郡(6)
居庸縣
居庸縣
今北京市延慶縣
上谷郡(220-265)
沮陽縣
今北京市延慶縣西南
上谷郡(220-265)
下洛縣
今河北省涿鹿縣東
上谷郡(220-265)
潘縣
今河北省涿鹿縣西南
上谷郡(220-265)
涿鹿縣
今河北省涿鹿縣
上谷郡(220-265)
廣寧縣
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南
上谷郡(220-265)
寧縣
今河北省宣化縣西北
上谷郡(?)
無考縣份。
雊瞀縣
今河北省涿鹿縣西南
上谷郡(?)
無考縣份。
代郡(3)
代縣
代縣
今河北省蔚縣東北
代郡(220-265)
平舒縣
今山西省廣靈縣
代郡(220-265)
當城縣
今河北省涿鹿縣西南
代郡(220-265)
遼西郡(5)
陽樂縣
陽樂縣
今河北省盧龍縣東
遼西郡(220-265)
海陽縣
今河北省灤南縣北
遼西郡(220-265)
肥如縣
今河北省遷安市東北
遼西郡(220-265)
臨渝縣
今河北省撫寧縣榆關鎮
遼西郡(220-265)
令支縣
今河北省遷安市東
遼西郡(220-265)
遼東郡(10)
襄平縣
襄平縣
今遼寧省遼陽市
遼東郡(220-265)
汶縣
今遼寧省營口市
遼東郡(220-265)
安市縣
今遼寧省營口市東北
遼東郡(220-265)
新昌縣
今遼寧省海昌市東北
遼東郡(220-265)
西安平縣
今遼寧省丹東市
遼東郡(220-265)
北豐縣
今遼寧省瓦房店市
遼東郡(220-265)
平郭縣
今遼寧省蓋州市
遼東郡(220-265)
東沓縣
今遼寧省普蘭店市
遼東郡(220-265)
東漢為沓氏縣。
遼隧縣
今遼寧省海城市
遼東郡(220-265)
無慮縣
今遼寧省北鎭市南
遼東郡(?)
無考縣份。
番汗縣
今朝鮮平安北道博川郡南
遼東郡(?)
無考縣份。
昌黎郡
昌黎縣
昌黎縣
今遼寧省義縣
昌黎郡(244-265,遼東屬國244-?)
正始五年(244年)為安頓歸附魏國的鮮卑人而置縣。[參 96]
玄菟郡(3)
高句麗縣
高句驪縣
今遼寧省瀋陽市東
玄菟郡(220-265)
高顯縣
今遼寧省鐵嶺市
玄菟郡(220-265)
望平縣[註 69]
今遼寧省瀋陽市西
遼東郡(220-?)→玄菟郡(?-265)
西蓋馬縣
今遼寧省撫順市
玄菟郡(?)
無考縣份。
上殷台縣
地望不詳
玄菟郡(?)
無考縣份。
候城縣
今遼寧省瀋陽市東南
玄菟郡(?)
無考縣份。
遼陽縣
今遼寧省遼中縣
玄菟郡(?)
無考縣份。
樂浪郡(6)
朝鮮縣
朝鮮縣
今朝鮮平壤市城區
樂浪郡(220-265)
屯有縣
今朝鮮黃海北道黃州郡
樂浪郡(220-265)
遂城縣
今朝鮮平壤市西
樂浪郡(220-265)
駟望縣
今朝鮮平壤市東北
樂浪郡(220-265)
鏤方縣
今朝鮮平安南道陽德郡
樂浪郡(220-265)
渾彌縣
今朝鮮平安南道安州市東南
樂浪郡(220-265)
訁冉邯縣
今朝鮮平壤市西北
樂浪郡(?)
無考縣份。
占蟬縣
今朝鮮南浦特別市西北
樂浪郡(?)
無考縣份。
浿水縣
今朝鮮咸鏡南道長津湖附近
樂浪郡(?)
無考縣份。
增地縣
今朝鮮平安南道新州附近
樂浪郡(?)
無考縣份。
樂都縣
今朝鮮平安南道孟山郡北
樂浪郡(?)
無考縣份。
帶方郡(7)
帶方縣
帶方縣
今朝鮮黃海北道沙里院市南
帶方郡(220-265)
列口縣
今朝鮮黃海南道殷栗郡大同江入海口南岸
帶方郡(220-265)
海冥縣
今朝鮮黃海南道海州市一帶
帶方郡(220-265)
長岑縣
今朝鮮黃海南道長淵郡北
帶方郡(220-265)
昭明縣
今朝鮮黃海南道信川郡北
帶方郡(220-265)
提奚縣
今朝鮮黃海北道平山郡西南
帶方郡(220-265)
含資縣
今朝鮮黃海北道瑞興郡
帶方郡(220-265)
梁州
编辑
曹魏景元四年(263年)蜀漢後主降魏後,於十二月分益州巴漢7郡置梁州。[參 98]州治南鄭縣(今陝西省漢中市)。計魏末轄7郡、43縣。
郡級行政區
编辑
漢中郡
蜀漢舊郡,郡治南鄭縣(今陝西省漢中市漢台區),領南鄭、褒中、漢城(曹魏平蜀後復名沔陽)、樂城、南鄉5縣。
梓潼郡
蜀漢舊郡,郡治梓潼縣(今四川省梓潼縣),領梓潼、涪、漢壽、白水、漢德、劍門6縣。咸熙元年(264年)陰平郡陰平、廣武2縣來屬。
廣漢郡
東漢舊郡,郡治雒縣(今四川省中江縣西),領雒、新都、緜竹、什邡、陽泉5縣。咸熙年間增領郪、廣漢、德陽、五城4縣。
涪陵郡
蜀漢舊郡,郡治涪陵縣(今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領涪陵、漢髮、萬寧、漢復、漢平5縣。
巴郡
蜀漢舊郡,郡治江州縣(今重慶市中心),領江州、枳、臨江、墊江4縣。
巴東郡
蜀漢舊郡,郡治永安縣(今重慶市奉節縣),領永安、朐忍、漢豐、羊渠、北井5縣。
巴西郡
蜀漢舊郡,郡治閬中縣(今四川省閬中市),領閬中、安漢、西充國、南充國、宕渠、宣漢、漢昌7縣。
東廣漢郡(廢除)
蜀漢舊郡,郡治郪縣(今四川省三台縣南郪江鎮),領郪、廣漢、德陽、五城4縣。曹魏平蜀後,於咸熙年間廢郡併入廣漢郡。[參 99]
陰平郡(廢除)
東漢舊郡,建興七年(229)諸葛亮北伐時攻取此地。[參 100]景元四年(263年)平蜀後劃入雍州。郡治陰平縣(今甘肅省文縣),領陰平、廣武2縣。咸熙元年(264年)廢郡,併入梓潼郡。[註 70]
縣級行政區
编辑
梁州(州治南鄭縣)
說明:本表為曹魏咸熙二年(265年)梁州各郡所轄的縣份;以深灰色表示者,為曾經建置,後來廢除的縣份
郡名(縣數)
郡治
縣名
今地位置(2013年1月)
隸屬郡國
備注
漢中郡(5)
南鄭縣
南鄭縣
今陝西省漢中市漢台區
漢中郡(264-265)
褒中縣
今陝西省漢中市北
漢中郡(264-265)
沔陽縣
今陝西省勉縣
漢中郡(264-265)
蜀漢為漢城縣,曹魏平蜀後恢復舊名。
樂城縣
今陝西省成固縣
漢中郡(264-265)
南鄉縣
今陝西省西鄉縣
漢中郡(264-265)
梓潼郡(8)
梓潼縣
梓潼縣
今四川省梓潼縣
梓潼郡(264-265)
涪縣
今四川省綿陽市
梓潼郡(264-265)
漢壽縣
今四川省劍閣縣東北
梓潼郡(264-265)
白水縣
今四川省廣元市西北
梓潼郡(264-265)
漢德縣
今四川省劍閣縣北
梓潼郡(264-265)
劍門縣
今四川省劍閣縣北
梓潼郡(264-265)
陰平縣
今甘肅省文縣
陰平郡(264)→梓潼郡(264-265)
東漢末已廢縣,建興七年(229年)蜀漢攻取此地後復置縣。
廣武縣
今四川省平武縣北
陰平郡(264)→梓潼郡(264-265)
東漢末已廢縣,建興七年(229年)蜀漢攻取此地後復置縣。[參 101]
廣漢郡(9)
雒縣
雒縣
今四川省中江縣西
廣漢郡(264-265)
新都縣
今四川省新都縣
廣漢郡(264-265)
緜竹縣
今四川省綿竹市東南
廣漢郡(264-265)
什邡縣
今四川省什邡市
廣漢郡(264-265)
陽泉縣
今四川省德陽市西北孝泉鎮
廣漢郡(264-265)
郪縣
今四川省三台縣南郪江鎮
東廣漢郡(264?)→廣漢郡(264?-265)
廣漢縣
今四川省射洪縣南
東廣漢郡(264?)→廣漢郡(264?-265)
德陽縣
今四川省遂寧市東南
東廣漢郡(264?)→廣漢郡(264?-265)
五城縣
今四川省中江縣
東廣漢郡(264?)→廣漢郡(264?-265)
涪陵郡(5)
涪陵縣
涪陵縣
今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
涪陵郡(264-265)
漢髮縣
今重慶市黔江區西
涪陵郡(264-265)
萬寧縣
地望不詳
涪陵郡(264-265)
漢復縣
今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南
涪陵郡(264-265)
漢平縣
今重慶市武隆縣西北
涪陵郡(264-265)
巴郡(4)
江州縣
江州縣
今重慶市
巴郡(264-265)
枳縣
今重慶市涪陵區
巴郡(264-265)
臨江縣
今重慶市忠縣
巴郡(264-265)
墊江縣
今重慶市合川區
巴郡(264-265)
巴東郡(5)
永安縣
永安縣
今重慶市奉節縣
巴東郡(264-265)
朐忍縣
今重慶市雲陽縣西
巴東郡(264-265)
漢豐縣
今重慶市開縣
巴東郡(264-265)
羊渠縣
今重慶市萬州區
巴東郡(264-265)
北井縣
今重慶市巫山縣北
巴東郡(264-265)
巴西郡(7)
閬中縣
閬中縣
今四川省閬中市
巴西郡(264-265)
安漢縣
今四川省南充市
巴西郡(264-265)
西充國縣
今四川省閬中市南
巴西郡(264-265)
南充國縣
今四川省南部縣
巴西郡(264-265)
宕渠縣
今四川省渠縣東北
巴西郡(264-265)
宣漢縣
今四川省儀隴縣東
巴西郡(264-265)
漢昌縣
今四川省巴中縣
巴西郡(264-265)
益州
编辑
魏景元四年(263年)十一月,蜀漢後主劉禪向鄧艾投降,地歸曹魏。州治成都縣(今四川省成都市)。計魏末轄12郡、88縣。
郡級行政區
编辑
蜀郡
蜀漢舊郡,郡治成都縣(今四川省成都市),領成都、郫、江原、繁、廣都、臨邛6縣。
汶山郡
蜀漢舊郡,郡治綿虒縣(今四川省茂縣),領綿虒、廣柔、汶江、蠶陵、氐道、白馬、平康、都安8縣。[註 71]
犍為郡
蜀漢舊郡,郡治武陽縣(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領武陽、資中、牛鞞、南安、僰道5縣。
江陽郡
蜀漢舊郡,郡治漢安縣(今四川省內江市),領漢安、江陽、符節3縣。
漢嘉郡
蜀漢舊郡,郡治漢嘉縣(今四川省天全縣東北),領漢嘉、徙陽、新道、旄牛4縣。
朱提郡
蜀漢舊郡,郡治南昌縣(今雲南省鎮雄縣),領南昌、朱提、漢陽、南廣4縣。
越巂郡
蜀漢舊郡,郡治邛都縣(今四川省西昌市),領邛都、會無、臺登、卑水、定莋、蘇祁、闡、潛街、馬湖、安上10縣。
牂柯郡
蜀漢舊郡,郡治且蘭縣(今貴州省黃平縣西南),領且蘭、談指、夜郎、毋斂、鄨、平夷 同並7縣。
建寧郡
蜀漢舊郡,郡治味縣(今雲南省曲靖市),領味、滇池、勝休、俞元、昆澤、同瀨、牧靡、穀昌、連然、秦臧、雙柏、建伶、同勞、毋單、存邑、新定、脩雲、泠丘18縣。[註 72]
永昌郡
蜀漢舊郡,郡治不韋縣(今雲南省保山市東北),領不韋、巂唐、哀牢、博南、比蘇、永壽、南涪、雍鄉8縣。[註 73]
雲南郡
蜀漢舊郡,郡治梇棟縣(今雲南省姚安縣北),領梇棟、青蛉、遂久、姑復、雲南、邪龍、楪榆7縣。
興古郡
蜀漢舊郡,郡治宛溫縣(今雲南省丘北縣南),領宛溫、句町、鐸封、進乘、漏臥、賁古、西豐、西隨8縣。
縣級行政區
编辑
益州(州治成都縣)
說明:本表為曹魏咸熙二年(265年)益州各郡所轄的縣份;以深灰色表示者,為曾經建置,後來廢除的縣份
郡名(縣數)
郡治
縣名
今地位置(2013年12月)
隸屬郡國
備注
蜀郡(6)
成都縣
成都縣
今四川省成都市
蜀郡(264-265)
郫縣
今四川省郫縣
蜀郡(264-265)
江原縣
今四川省雙流縣西
蜀郡(264-265)
繁縣
今四川省新都縣西北
蜀郡(264-265)
廣都縣
今四川省雙流縣東北
蜀郡(264-265)
臨邛縣
今四川省邛崍市
蜀郡(264-265)
汶山郡(8)
緜虒縣
綿虒縣
今四川省茂縣
汶山郡(264-265)
廣柔縣
今四川省汶川縣西北
汶山郡(264-265)
汶江縣[註 74]
今四川省茂縣西北
汶山郡(264-265)
蠶陵縣[註 74]
今四川省茂縣北
汶山郡(264-265)
氏道縣[註 74]
今四川省松潘縣北
汶山郡(264-265)
都安縣
今四川省郫縣西北
汶山郡(264-265)
平康縣
今四川省松潘縣西南
汶山郡(264-265)
白馬縣
今四川省松潘縣北
汶山郡(264-265)
犍為郡(5)
武陽縣
武陽縣
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
犍為郡(264-265)
南安縣
今四川省樂山市
犍為郡(264-265)
資中縣
今四川省資陽市
犍為郡(264-265)
牛鞞縣
今四川省簡陽市
犍為郡(264-265)
僰道縣
今四川省宜賓市
犍為郡(264-265)
江陽郡(3)
漢安縣
漢安縣
今四川省內江市
江陽郡(264-265)
江陽縣
今四川省瀘州市
江陽郡(264-265)
符節縣
今四川省合江縣
江陽郡(264-265)
漢嘉郡(4)
漢嘉縣
漢嘉縣
今四川省天全縣東北
漢嘉郡(264-265)
徙陽縣
今四川省天全縣
漢嘉郡(264-265)
新道縣[註 75]
今四川省滎經縣
漢嘉郡(264-265)
旄牛縣
今四川省漢源縣
漢嘉郡(264-265)
朱提郡(4)
南昌縣
南昌縣
今雲南省鎮雄縣
朱提郡(264-265)
朱提縣
今雲南省昭通市城區
朱提郡(264-265)
漢陽縣
今貴州省六盤水市西北
朱提郡(264-265)
南廣縣
今雲南省鹽津縣
朱提郡(264-265)
越巂郡(10)
邛都縣
邛都縣
今四川省西昌市東南
越巂郡(264-265)
臺登縣
今四川省冕寧縣南
越巂郡(264-265)
闡縣
今四川省越西縣東
越巂郡(264-265)
蘇祁縣
今四川省西昌市北
越巂郡(264-265)
會無縣
今四川省會理縣
越巂郡(264-265)
定筰縣
今四川省鹽源縣
越巂郡(264-265)
卑水縣
今四川省昭覺縣東南
越巂郡(264-265)
潛街縣
今四川省雷波縣東北
越巂郡(264-265)
安上縣
今四川省屏山縣
越巂郡(264-265)
馬湖縣
今四川省雷波縣北
越巂郡(264-265)
建寧郡(18)
味縣
味縣
今雲南省曲靖市
建寧郡(264-265)
滇池縣
今雲南省澄江縣西
建寧郡(264-265)
昆澤縣
今雲南省宜良縣
建寧郡(264-265)
同瀨縣
今雲南省馬龍縣南
建寧郡(264-265)
同勞縣
今雲南省陸良縣境
建寧郡(264-265)
建伶縣
今雲南省晉寧縣
建寧郡(264-265)
連然縣
今雲南省安寧市
建寧郡(264-265)
牧靡縣
今雲南省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北
建寧郡(264-265)
秦臧縣
今雲南省祿豐縣東
建寧郡(264-265)
榖昌縣
今雲南省昆明市東
建寧郡(264-265)
雙柏縣
今雲南省雙柏縣南
建寧郡(264-265)
俞元縣
今雲南省澄江縣
建寧郡(264-265)
勝休縣
今雲南省江川縣北
建寧郡(264-265)
毋單縣
今雲南省澄江縣東南
建寧郡(264-265)
存邑縣
今雲南省宣威市
建寧郡(264-265)
新定縣
今雲南省普安縣北
建寧郡(264-265)
修雲縣
今雲南省彌勒縣南
建寧郡(264-265)
泠丘縣
今貴州省盤縣南
建寧郡(264-265)
牂柯郡(7)
且蘭縣
且蘭縣
今貴州省黃平縣西南
牂柯郡(264-265)
談指縣
今貴州省貞豐縣西北
牂柯郡(264-265)
夜郎縣
今貴州省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牂柯郡(264-265)
毋歛縣
今貴州省獨山縣
牂柯郡(264-265)
鄨縣
今貴州省遵義市
牂柯郡(264-265)
平夷縣
今貴州省畢節市城區東北
牂柯郡(264-265)
同並縣[註 76]
今雲南省彌勒縣境內
牂柯郡(264-265)
永昌郡(8)
不韋縣
不韋縣
今雲南省保山市東北
永昌郡(264-265)
比蘇縣
今雲南省雲龍縣
永昌郡(264-265)
嶲唐縣
今雲南省雲龍縣西南
永昌郡(264-265)
哀牢縣
今雲南省盈江縣
永昌郡(264-265)
博南縣
今雲南省永平縣西南
永昌郡(264-265)
永壽縣[註 73]
今雲南省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
永昌郡(264-265)
雍鄉縣[註 73]
今地不明
永昌郡(264-265)
南涪縣[註 73]
今雲南省景洪市
永昌郡(264-265)
雲南郡(7)
梇棟縣
梇棟縣
今雲南省姚安縣北
雲南郡(264-265)
雲南縣
今雲南省祥雲縣東南
雲南郡(264-265)
邪龍縣
今雲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
雲南郡(264-265)
楪榆縣
今雲南省大理市北
雲南郡(264-265)
青蛉縣
今雲南省大姚縣
雲南郡(264-265)
遂久縣
今雲南省麗江市城區
雲南郡(264-265)
姑復縣
今雲南省永勝縣東南
雲南郡(264-265)
興古郡(8)
宛溫縣
宛溫縣
今雲南省丘北縣南
興古郡(264-265)
句町縣
今雲南省廣南縣
興古郡(264-265)
鐔封縣
今雲南省丘北縣西南
興古郡(264-265)
進乘縣
今雲南省屏邊苗族自治縣
興古郡(264-265)
漏臥縣
今雲南省羅平縣
興古郡(264-265)
賁古縣
今雲南省蒙自縣
興古郡(264-265)
西豐縣
今雲南省華寧縣南
興古郡(264-265)
西隨縣
今雲南省元陽縣一帶
興古郡(264-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