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后总打嗝,咋回事?是胃炎?医生带你认识这5种常见打嗝原因!
而且不只是饭快吃,边吃边说话、狼吞虎咽、吞咽时咬合不全这些都加剧气体吞入。
有些人说怎么我只喝点汤也打嗝,那就是汤喝太快,而且汤容易连空气一起带进去。别以为是喝汤容易消化,喝错了照样“气滞”。
久而久之,这种“机械性”打嗝会让人胃变得更敏感,一点刺激都可能引发反应。
但也不是所有打嗝都能怪到“吃太快”上,消化道本身出问题的也不少见。
尤其是胃炎、食管炎、胃食管反流等疾病,常常伴随着“反酸、嗳气、打嗝”这三种症状一同出现,恰似“三兄弟”联袂登场。
有些人觉得胃炎就是胃疼,其实更早出现的反而是打嗝。
胃黏膜受损后,胃酸分泌紊乱,气体在胃里积聚不出,就会向上顶。
反流时,胃酸会刺激食管下端神经,此神经与膈肌存在反射联系。
一旦受到刺激,膈肌便会痉挛,嗝也就随之产生了。
尤其是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虽无明显疼痛或瘙痒之感,却常常打嗝,且打嗝时还夹杂着些许酸味,这种状况三天两头就会出现。
再去做胃镜,发现胃底一片糜烂。有的连声带都被反酸烧得沙哑,自己还以为是上火了,结果是胃酸都冲喉咙去了。
日本一份针对食管反流的临床研究表明,打嗝频率越高的患者,其食管pH值越低,说明胃酸回流越严重。
也就是说,有些人的嗝,其实是胃酸“敲门”的声音。
还有种更不好查出来的原因,就是胃动力障碍。
听着像什么汽车发动机的问题,其实指的是胃的收缩能力减弱,食物下不去,气也排不出。
这类人往往饭后不止打嗝,还会腹胀、胃里咕噜响、胃口差。
不是没饿,而是吃进去之后像个“堵车路口”。气体在上面聚着,一到某个位置压力过大,膈肌受到刺激,就又嗝出来了。
这种动力问题在糖尿病患者里特别多见,因为长期血糖控制不好会影响胃肠神经,医学上叫“胃轻瘫”。
这类人打嗝不是吃多了,而是胃根本没力气动。
还有些长期吃药的人也会出现类似现象,比如抗抑郁药、钙通道阻滞剂、某些消炎止痛药都会影响胃动力。
临床上有位老太太因为每天中午打嗝都打到坐不住,后来检查一圈,原来是降压药换了一种。药一换,嗝也没了。
那药不是坏,是跟胃不对路。
再讲讲食物结构的问题,不少人一到节假日聚餐,菜油大、肉多、冷饮多,一顿下来肚子就像炸锅,打嗝打到天花板。
这是典型的高脂+高糖+高刺激组合,把胃黏膜搞得不堪重负。
特别是炸物、红肉、奶油类甜品,它们在胃里停留时间长,还容易产生大量气体。
有人吃了火锅之后开始打嗝,以为是辣的太猛,其实是油多到胃没办法“挪位”,只能往上走。
还有那种所谓的健康食物,像豆浆、全麦、高纤维饼干、坚果,听起来健康,但对有些人胃来说太硬了、太难消化。
食物结构太复杂,胃蠕动跟不上,也会形成积气。
有研究显示,在消化不良人群中摄入高纤维食物反而会加重症状,打嗝、腹胀、便秘同时出现。
这个不是说粗粮不好,而是胃功能不够的人吃进去就是“硬杠”,结果出问题的不是肠,是胃。
饮食方式也很关键。很多人吃饭时间不固定,一天两顿或者三顿乱吃,一顿特别饱一顿不吃,这种“报复性进食”对胃就是暴力攻击。
有些人晚上不吃,白天又大吃,胃在长时间空腹之后突然进食,会出现胃动力反弹性亢进,气体快速聚集,打嗝自然不会停。
还有人一边吃饭一边看手机、看剧、看新闻,精神注意力不在胃上,也会让神经调节失控。
吃饭不是机械动作,而是全身神经协调的反射链条。
打嗝也不是只和胃有关,其实有一部分是“心理性打嗝”。
有种人一紧张就开始打嗝,考试、面试、见生人、听别人吵架,或者一遇到负面情绪就嗝个不停。
他们的胃没啥问题,是膈肌和大脑之间的调节出了点“bug”。
这种神经性打嗝有点像抽动症,频率高,控制不住,越想压制越厉害。
精神科和消化科都碰到过类似案例,尤其在更年期女性中比较多见。
美国一项临床调研发现,慢性打嗝人群中将近40%同时有焦虑或睡眠障碍,这不是巧合,是功能失调的“连锁反应”。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李鸿浩.打嗝的原因是什么?[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科普版),2018,(13):36-37.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