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讲古】南安石砻石系列故事 第二集 名显东西塔
该故事系列共有5集,前后持续3个多星期,将较全面地介绍南安石砻石悠久历史。
微信也将同步推出哦~
今天
为大家带来系列第二集
↓ ↓ ↓
版权声明:本视频为柳视频(微信号:natv-wsj)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
砻
石
←
南安石砻石系列故事
第二集
名显东西塔
今天咱要讲南安石砻石系列故事第二集:名显东西塔。
上一集的末尾咱讲到程咬金顺着龙珠掉落的所在连劈三斧后,嘴里连声大喊:“我找到了,我找到了”。咱知道程咬金是要来找石头的,他看到这里的石头色泽、材质都非常好,当然乍会这么欢喜。后来,他挖了这里的石头,用水路运到了京城,圆满完成了任务。这就是传说中石砻石的来历,也正因为有这个传说,砻石是由“龙珠”掉落与这里的石头混合变化而成,“砻”字就带有“龙”与“石”合体的含义。哈哈,讲古讲古,无处稽考,这都是咱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实,石砻石的形成有着上万、上亿年的历史,有着很复杂的衍变过程,这是专业人士研究的代志,在这里咱没必要作深入的探讨。
自从有了人类以来,石头就一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材料和工具。据史料记载,战国时期,石头就在石基、石阶等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正因为石头品种多样、用途广泛,因此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历朝历代的帝王、权贵都与石头有意无意地搭上了关系,也留下了很多故事。比如宋朝的宋徽宗就是一个嗜石如命的皇帝。
宋徽宗做皇帝后不思治国理政,整天痴迷于书画,尤其是奇珍异石。因此,一些品行不端、阿谀奉承的大臣便投其所好,千方百计地在全国收集石头珍品献给皇上,而且还在全国各地兴起搜集石头的运动。有一次,一个名叫朱勔的奸臣发现了一块巨大的太湖石。因为石头太大太重,朱勔就派人赶造两只大船。在运载石头的时候,由于石头太高,一路上拆了很多座低矮的桥,经过辗转数月,花了很多银两,终于把这块石头运到汴梁城(今河南开封),安放在宋徽宗专门摆放奇珍异石的源自里。宋徽宗看到漂亮的石头后,非常高兴,下令重赏运送石头的民工,同时对朱勔升官进爵。更加荒唐的是,宋徽宗竟然封这块石头为“盘固侯”。“侯爵(祝)”是地位非常高的爵位,一般都是为国家做过大贡献,立下赫赫战功的人,才能被封为“侯爵(祝)”。而宋徽宗竟然为一块劳民伤财的石头而加封侯爵,实在是荒谬至极!
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这种风气愈演愈烈,一些官员干脆放下手头工作,前往南方各地寻找石头。甚至出现有的人家刚新建好房子,却因为有一块好石头而被强迫拆掉,弄得百姓苦不堪言。据记载,宋徽宗在位的25年里,总共从全国各地搜刮的各类奇石达10万块以上。其中有一块石头的运费,竟然花掉30万贯钱,相当于花掉了一万户中等收入人家的全年开销。正因为宋徽宗的荒唐至极,终于付出惨重的代价,加速了北宋王朝的灭亡,自己也成为金国的阶下囚,走上不归路。
当然,像宋徽宗这种对石头奢华无度的只是个例。更多的时候,石头为国家和人民大众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比如长城和数不尽的水利工程等等。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咱泉州城要将东西塔从砖塔改建为石塔,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个工程非常浩大。而且泉州东西塔是古泉州城的中心地标,也是古城的风水塔(传说泉州古城形似鲤鱼,东门如鱼嘴,而东湖如珠,形成“鲤鱼吐珠跃龙门”的极佳地理,但美中不足的是,距此百里之遥的永春桃城却像张大渔网,大有迎头朝鲤鱼盖下之势。为了“鲤鱼”不被“网”兜住,才特地在开元寺两侧修建两座冲天的高塔,以“刺破”这张渔网,让“鲤鱼”活跃起来,有“鲤鱼跳龙门”的美好前程。),因此选取什么样的石头就成为建塔的头等大事。有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法不一,最后知府大人想出了主意,采取现场“考试”的形式进行鉴别。
这一天,很多矿场的头家都亲自带着石料闻讯前来。“考试”开始了,考试内容包括硬度、韧性、透明度、触感、净度、致密度等六个方面。只见一家又一家的矿场头家,接连登台亮台,在场监考的人都没满意,剩最后一家登场了,它就是南安石砻石矿场。当这个矿场头家刚解开包着矿石的布时,大家的眼睛都眼前一亮,觉得这块石的质地细腻、色泽均匀、亮度高,再经过一关又一关的检测考试,确实证明这种石具有石质坚硬,而且具有“鸡屎不落尘”(鸡屎巴干了,风一吹,就吹走了,不留在石面上)、“横泼墨水不变质”(墨水泼下去不会渗透、扩散),特别还有“日晒降温快”(一般的石头降温比较慢,而此石太阳一下山,温度马上降了下来)的奇妙特点,加上这种石曾经有一段美好的传说,比较有“灵气”。经过综合衡量,大家一致同意将石砻石作为建造东西塔的专供石料。
现时人们所看见的泉州东西塔,东为“镇国塔”,高48.27米,西为“仁寿塔”,高45.06米,这里面的石头都是取自于南安石砻石。今后如果咱南安人到泉州东西塔去游玩,一定要记得这是南安的石头,最好用手去摸一摸,看是否有特别的感觉。咱这一集就讲到这里,欲知后事如此,请听下回分解。
【南安讲古】南安石砻石系列故事 第一集 砻石来历
【来源:南安电视台《南安讲古》栏目】
编辑:南安市融媒体中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