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是什么
训诂学从先秦就已经开始了,战国末期的《尔雅》被认为是最早的训诂学著作,而训诂学的传统观念形成于唐代的孔颖达,国学大师黄侃则创立了训诂学的现代观念。
东晋,郭璞在《尔雅·序》中说:“夫《尔雅》者,所以通诂训之指归。”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诂训传者,注解之别名。”
清朝末年,章太炎在《论语言文字之学》一文中说:“合此三者(按:指文字 、训诂、声韵),乃成语言文字之学。”
在章太炎“语言文字之学”的基础上,黄侃先生进一步发展了学科观念。黄先生云:“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 训诂者,即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陆宗达先生说:“训诂学(狭义的):语言所含的思想内容是它的核心。传统的训诂学着重研究词语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词的产生和发展变化。”
殷孟伦先生说:“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部门,它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解释语言而正确地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科学,因此它是兼有解释、翻译(对应)和关涉到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
训诂学研究方法有:
互训,用同义词互相解释,如“老,考也”;“考,老也”。
声训,用声音相似意义相同的字解释,如“衣,依也”,说明这个“衣”在古书中是当作“依”的意思。
形训,用字形说明其来源和意义,如“小土为尘”,说明“尘”字的意思是“小土”,这个简体字也是由此产生。
义训,用当代的词义解释古词的意义,如“明明、斤斤,察也”,是说“明明”、“斤斤”的意思是“察”。
反训,古代有的词和现代意义相反,需要用反义词注释,如“乱而敬,乱,治也”,说明这个“乱”字,在此处作“治”的意思。
递训,用几个词连续解释,如“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说明这个“庸”字用声训是从“用”字来的,但意思实际是“得”的意思。
目录学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人注意到目录学的作用,西汉时,刘向、刘歆父子就撰有《别录》《七略》等书,以后历代均有专著。南宋郑樵有《通志.校雠略》,至清代,章学诚著成《校雠通义》,更总结了目录学的丰富经验。反映我国古代著述的规模最大、最全的目录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中国11世纪已有“目录之学”的称谓,当时称熟知文献、擅于利用目录增进学识的人为知目录之学。清乾隆时期是古典目录学的鼎盛时期,目录学被称为显学。
对目录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存在着几种不同的看法,多数学者认为目录学的研究对象是文献目录工作,其目的是寻求以书目索引等作为连接日益增长的文献系统与用户系统之间桥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不断扩展和改进文献系统与用户系统之间联系的途径与方法,使任何文献能为任何需要者获得。
——以上摘自网络
如果您想对文学学、训诂学、目录学、音韵学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就请来听极具幽默风格的国学名家刘红星教授的“绝学无忧”讲座吧!
华夏茶书院课程预告:
(6月9号开启)
(6月9日开启)
(6月19日开启)
活动预告:
零基础如何学习太极拳(6月4号开启,长按下图互动吧报名)
华夏茶书院”绝学无忧“国学讲座(6月10号开启,长按下图互动吧报名)
华夏茶书院
华夏茶书院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崇尚中正、宽博、平和、雄健的文化精神,以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交流、传播为主要职能,并力求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生活化的倡导者、践行者、引领者。书院以茶为媒,器以载道;并涉及传统和香、古琴、插花、书画、华服等传统艺能。通过举办各类经典研修活动,开设传统艺道课程、组织讲座、论坛、雅集、游学等各类活动来努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构建专业性、综合性传统文化研学平台,荣获2015年度“安徽省德艺双馨教育突出贡献奖”。
微信公众号:kuangguwenhua
网址:www.kuangguwenhua.com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包河大道与黄河路交口华夏茶博城5号中岛,可乘27路及65路到华夏茶博城下。
联系方式:陈老师15256551042;张老师13127888333
办公室:0551-65182933
中正 宽博 平和 雄健
华夏茶书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