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丨惊蛰:正月启蛰,言发蛰也
《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1
节气别称
该节气在历史上也曾被称为“启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在现今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启蛰”这个名称。
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同时,孟春正月的惊蛰与仲春二月节的“雨水”的顺序也被置换。同样的,“谷雨”与“清明”的顺次也被置换。
2
气候特点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农家无闲。可谓左河水之“一声霹雳醒蛇虫,几阵潇潇染紫红。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春耕。”这时,我国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其他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回升,早已是一派融融的春光了。
3
节气养生
惊蛰过后,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时却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
从饮食方面来看,惊蛰时节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可多食鸭血、菠菜、芦荟、水萝卜、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山药、莲子、银耳等食物。
由于春季与肝相应,如养生不当则可伤肝。现代流行病学调查亦证实,惊蛰属肝病的高发季节。此外,诸如流感、流脑、水痘、带状疱疹、流行性出血热等在这一节气都易流行爆发,因此要严防此类疾病。
4
民间习俗
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惊蛰吃梨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惊蛰吃梨源于何时,无迹可寻,但祁县民间却有这样一则代代相传的故事。传说闻名海内的晋商渠家,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明代洪武初年,带着信、义两个儿子,用上党的潞麻与梨倒换祁县的粗布、红枣,往返两地间从中赢利,天长日久有了积蓄,在祁县城定居下来。雍正年间,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后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将开设的字号取名“长源厚”。后来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再后来惊蛰日也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蒙鼓皮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注:“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抒发内心不忿
很多人都将“打小人”神化,其实此纯粹是民间习俗而已,打小人的用意在于透过拍打代表对头人的纸公仔,驱赶身边的小人瘟神,宣泄内心的不满,大部分人去打小人,一般目的是求新一年事事如意。
5
石城民俗
石城旧俗,孩子惊蛰日不能上山砍柴,不能在灶边吃东西,要不日后容易被蜂蜇。
谚云:“雷打惊蛰前,今年好作田。 ”意思是惊蛰前打雷预兆一年风调雨顺。 又云:“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粽。 ”意思是惊蛰天气不泠,反而日后多冷天。 又云:“过了惊蛰牛落田”, 就是过了惊蛰,牛该下田劳动了。
惊蛰后开始有勤快农家抢早浸稻种,俗称“浸惊蛰”。但若遇到天气转冷就会烂种。 浸稻种的传统做法是, 先用袋子装稻种浸入水中,一天一夜后提起,倒入竹篾编制的箩中,上面用稻草遮盖。早晚各一次,用温水淋透,意在催种子发芽。 第二天将稻种搅拌均匀,复用温水淋透。 数天后,稻芽长得比较长了即可播种。
炒惊蛰。旧俗,农家惊蛰日炒禾泡,炒花生、豆子、薯片,俗称“炒惊蛰”。 同时用这些炒货为添料煮“惊蛰茶”。 传说此日始虫蛇出洞,蜂开眼。 炒了惊蛰果,吃了惊蛰茶,可保平安无事,农作物病虫减少,传说是炒死了害虫。炒禾泡是用糯谷焖爆, 具体做法是把谷子放入热锅中干炒,炒至脱壳,待米爆如花, 在热锅中蹦蹦跳动之时,用斗笠盖在锅上,米花弹跳斗笠,砰砰啪啪作响,甚是有趣。高田等地俗谣云:“惊蛰日, 雨滴滴,炒米豆子尽你食。 ”又云:“馋嘴的男子等春社, 馋嘴的女子等惊蛰”,意思是春社男子有社粸可食,惊蛰女子可煮茶并吃上爆米花,值得期待。由于市场上加工食品的丰富,“炒惊蛰”的人家由众及寡,但农家煮惊蛰茶的习俗仍存。
擂茶
事实上,过了元宵之后,勤快好客的农家妇女就开始“煮茶”了,并请上同村坊的好朋友(俗称“婆太客”)一起来食茶。 此时所制的茶多为擂茶,或叫盐茶、青茶。 先将碎粉干、扁豆、煎豆腐、黄粸丁、米粸丁、油炸糕丁等料混炒至熟,此物俗称“飨料”。 再将芝麻、生花生米、姜、韮菜、油、盐放在一个擂钵里——往往还加入连钱草(俗称细叶币钱)、珍珠花菜(俗称田螺菜)等青色植物——擂捣成浆末状,此物俗称“茶泥”。 “茶泥”用刚起锅的沸水冲泡成茶汤。食用时,先盛飨料,再注茶汤,然后在上面撒些煎炸过的粉干、花生米、炒米等果品。 关于食茶,县内有一流传甚广的小段子,叫“碗在钵头背”。是说农家劳动妇女多爱食茶,并且茶量不小。吃过几碗之后,将碗放在了盛茶汤的钵头后。主人请客人再添一碗,客人说:“不用了,不用了,碗在钵头背。”意思是表面推托,其实还想再续。
石城民俗资料来源:石城县地方志办公室
本期编辑:石城县文广局 邓绍怡
点击下方
往期回顾
关注赣江源文话,分享石城文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