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天解密!《三国演义》罗贯中贬低曹操的原因竟然是这个!
哈喽大家好,欢迎大家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阅读小编的文章哦!不过阅读虽好但是大家一定要注意自己平时的用眼健康哦,每次看手机一小时后一定要停下来休息10~30分钟哦
熟读《三国演义》的人都清楚,书中“拥刘反曹”的倾向极为明显,刘备的仁义宽厚;曹操的阴险狡诈,通过罗贯中笔尖刻画地淋漓尽致,显露无疑。
然而翻阅距三国时期不远的西晋史学家陈寿先生所的正史《三国志》,不难发现曹操是一位兼具大智大勇、从谏如流,胸怀天下良好品质于一身的豪杰英雄。
为何这样一位盖世英雄到了罗贯中笔下就变成了猥琐小人呢了?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罗贯中本人生平经历说起。
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文学发端于现实而讽刺现实”这几句话用在罗贯中先生身上恰到好处。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山西并州人氏,元末明初生人。
大家注意元末明初这个时间节点。
这个时期天下群雄四起竞逐中原,元朝统治地位岌岌可危。
当时长江以南出现多个由起义军建立的政权,这其中就有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人建立的七八个面积大大小小割据地。
此时蜗居杭州“有志图王”的罗贯中看到天下大乱,决意辅佐明主、共图天下。
他选择的对象便是朱元璋的死对头张士诚。
张士诚这个人私盐贩子出身,据历史资料记载,和张士诚一起买卖私盐的有十八个多兄弟,要知道,在元政府那会儿,盐铁都是官营,任何个人都禁止涉足买卖,就好比今天的移动和联通,通讯都是有国家掌控。
由于很讲江湖义气,待人宽厚,张士诚身边聚集了一大帮铁哥们儿,由此发展成为帮会性质的个人黑势力(至少在元政府眼里是这样认为的)。
后来张士诚的生意越做越大经常被官府欺压,张士诚忍无可忍遂率领众人起义,史称“十八条扁担起义”,作为首领的张士诚率领众人造反攻陷了高邮城。
建国号大周,自称诚王。
1356年,寂寞难耐的罗贯中先生离开了杭州投奔了张士诚,成为了张士诚帐下的幕僚之一,所谓幕僚就是一帮人整天吃饱了没事干经常给主子出出主意,提点阴招的人。
罗贯中饱读诗书熟读历史,因此在张士诚的帐下经常给张出了不少的点子。
1357年,朱元璋的部将康茂才率军攻打张士诚的地盘江阴,在罗贯中的参谋下,张士诚军打败了康茂才。
这可以说是罗贯中先生一生中绝无仅有的胜利。
然而同年张士诚的弟弟被元政府俘虏,张士诚看到自己亲弟弟被俘无奈之下投降了元朝,充当起了元朝剿灭义军的急先锋。
元政府册封张士诚太尉。
投降元朝不久,张士诚暴发户的心理逐渐膨胀了起来,贪图享乐、小富即安成为了他的平常心态。
没多久,看到元朝已经被义军搅得支离破碎,张士诚暴发户的心理再一次膨胀了,他要称王。
张士诚忘记了“枪打出头鸟”这个道理,过惯了富人日子的张士诚不仅想要富贵更想要至高无上的权势。
张士诚犯糊涂了他的手下可都还清醒着,至少罗贯中是清醒的。
罗贯中多次劝谏老板张士诚不要称王,但老板哪里听得进去还是坚持称王。
罗老先生一看老板已经是烂泥扶不上墙了,索性就离开了张士诚返回了杭州老家。
没多久,朱元璋荡平群雄,一举夺得天下,建立大明王朝,此时的罗贯中先生已经是五十多岁的老人了,看到天下已定,自己的“图王之志”化为泡影,罗贯中便将所剩时日全部用在撰写《三国演义》上。
由于自己的志向没能实现,罗贯中在笔下将曹操描绘成阴险狡诈、心狠手辣的卑鄙小人,借机含沙射影朱元璋。
朱元璋哪里是那么好糊弄的!
据史料记载,一次,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想趁朱元璋大寿之际拍朱元璋的马屁,于是就斟字酌句煞费苦心地写了一份《万寿贺表》向皇帝朱元璋贺寿。
《万寿贺表》中有这样几句:“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
没想到,出身低微的皇帝朱元璋亲览寿表后龙颜大怒,“腐儒胆敢如此污辱朕吗?‘生’者僧也,以我曾经出家为僧也。‘光’者秃头也,‘则’字近贼也!如此猖狂,罪在不赦。”
就这样徐一夔稀里糊涂成了朱元璋手下的刀下之鬼。
据考证罗贯中老家原籍在山东东平县城西南隅、古宿国故城东南约一公里处,有一个2000多人的行政村罗庄村。这里就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罗贯中故里。现今罗庄的5个自然村姓氏有姜、王、刘、张、李、侯、瞿、毛、卜、管等,唯独没有当年的大姓——罗姓。
为何突然间自己改姓了?这宗历史迷案至今尚无准确答案。但结合罗贯中的曾经作为朱元璋的死敌张士诚帐下幕僚和《三国演义》的创作经历来看,罗贯中改姓很有可能是为了躲避朱元璋的追杀不得已而为之,否则,《三国演义》中不可能出现“拥刘反曹”的政治倾向如此明显的情况。
大家觉得呢?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非常感谢您的耐心阅读,阅读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使您更上一层楼,如果您有什么想法或者同意见都可以发表在下面的评论区里哦!欢迎大家吐槽、收藏或者转发!